在星列神州大地的1000多个县域中,浙西南的云和可谓别具一格。由于面积、人口皆约全国万分之一,云和因此有“万里挑一”之巧誉。这个在古代《县志》中自谦“蕞尔鄙邑,地瘠民贫”的县城,以“万里挑一”的“小”,发扬内聚外迁、和善包容的“大”,闪烁着深邃隽永的智慧。
(一)
云和的悠古与美丽,宛如一幅顺天应人的瑰丽画卷。早在史前,云和盆地先民就在此间打磨石器、采集渔猎,绘制岩画、繁衍生息,近年县城显圣湾等遗址考古出土文物,印证了云和的悠远文明。独山遗址青铜器,牛草垄汉墓“建元四年”铭文砖,东山头晋墓青铜六面印,角山唐墓三彩孔雀角杯,大毛垄宋墓影青瓷碗等,则让云和的历史长河次第汇聚,构成一川蜿蜒流淌的完整源流。云和县治不足6个世纪,源自明景泰三年(1452年),朝廷虑之僻远难治,析丽水浮云、元和二乡置县,并各取一字构名“云和”;但论隶治,却可上溯至商周的越、楚,秦汉的闽中、东瓯,魏晋南北朝的临海、永嘉,隋唐以降的括苍、处州等。
云和素有“洞宫福地”美誉,旧称“箬溪”“椤林”,两个古名皆取法天然,足见云和人心底对此方山水的善意珍爱。八百里瓯江川流至此,与武夷山脉—仙霞岭余支勾错出“九山半水半分田”,让云和拥山抱水、平岖兼具,诗意栖居其间的云和人,便以怡然平和心绪,生出一份和善包容情志。从唐永泰年间起始,广东潮州等地畲民陆续来到云和垦拓定居,淳朴好客的云和人礼遇有加敬称之“畲客人”,从此共谱畲汉谐歌。清康熙、嘉庆年间,闽西汀州人又跋山涉水前来,同样得到云和人的热忱接纳。
在唐代,云和先民开始在云山之间开凿梯田,耕耘稻作。及至元明,县内银矿开采扩大,人口因矿而兴,梯田开发日臻,经历代发展,勾画出“千层梯田、千米落差、千年历史”的云和梯田,堪称刻录千年农耕文明的立体史册。居浙西南腹地、丽水地理中心的云和,乘水陆之便,亦在历史上成为舟车川流、商贾云集之域。宋元时,窑火鼎沸的龙泉瓷及处州各地茶叶、矿产、竹木等物产,都借由云和瓯江船排驶向港口。温润瓷釉承载风雅宋韵,伴随水光云霁,和应诗谣船歌,沿瓯江山水诗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二)
在风雷激荡的辛亥革命中,光复会领袖魏兰慷慨投身革命洪流,变卖田产创办云和先志学堂,成为革命党人在浙江建立的最早据点之一。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经江西怀玉一役,以突围的400余人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与刘英分任师长、政委,开始了艰苦卓绝的3年浙西南游击战争。5月,挺进师主力第一、第三纵队抵达云和,在尖坳自然村召开师政委会议,作出建立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具体部署。此后直至1937年10月,挺进师转战云和除县城外的所有乡镇50多个村庄,活动长达两年多,有效策应了中央主力红军安全转移,且点燃了云和的革命火种。
1937年淞沪会战后,杭州沦陷,浙江省铁工厂迁至云和小顺,发展成拥有4000余名职工和1000多台机器的大企业。1939年4月,周恩来到小顺视察,争取国民党进步势力,并发表演讲盛赞工人阶级“顶天立地”,勉之“多造枪械打鬼子”。1942年5月,日寇大举进犯浙赣线,云和成为临时省会,云和人民与涌入小城的两万诸界英才一道,书写了一曲救亡图存的磅礴史诗。
(三)
云和的“以小谋大”,更可谓一曲思变争先的奋斗交响。可以说,云和既是一方顺天应人的“好山水”,更是一块斗争奋进的“热土地”。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调研时提出要实施“内聚外迁”。20多年来,云和始终牢记嘱托,立足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县小而城相对较大的实际,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一以贯之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大搬快聚富民安居”等农业人口梯度转移工程,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壁垒,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勇立改革潮头的云和人,还在“一穷二白”薄弱底子上创变出木玩、雪梨等特色产业,见证了“小县大城”的勃勃生机。云和木制玩具制作技艺起端于明清,从1973年完成第一笔出口订单开始,经过50年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从无到有、企业从小到大、品牌从弱到强、融合从浅到深的孵化蜕变发展之路。云和雪梨有“中华名果”美称,距今已有560余年种植史,今已成为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和木玩产业一道,在“和木相处”中源源不断催生着“小县大城”的生机活力。
以方寸昭万类,寓磅礴于袖珍。云和,正是心怀“小县也有大志气、小县也谋大发展”的坚定信念,将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特色道路开拓至宽,成就“万里挑一”的梦想。
(作者系浙江省云和县委书记李忠伟 )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