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中医药学——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23-10-30 13:02:22    学习时报

开栏的话
       从山东曲阜孔府到甘肃敦煌研究院,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到福建南平武夷山朱熹园,从河南南阳医圣祠到浙江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历史文化遗产、探寻中华文明根脉,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时报即日起开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文化遗产”栏目,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重要文化遗产遗迹。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一起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南阳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在这里访中华文明之瑰宝,开振兴发展之良方,一路详细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传统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
    (一)
  医圣祠位于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巍峨壮观,正门上方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大门内10米许为张仲景墓,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医圣祠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
  步入门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照壁,照壁长宽各3.5米,由一块完整石料制成。照壁的正面刻着已故中医黄竹斋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生动描述了张仲景光辉的一生及为中医学作出的突出贡献。两侧是著名学者任应秋题写的一副对联,上联为“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下联为“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阴阳有三”,就是中医上所说的三阴三阳,“辨病还需辨证”是说要想治好病,必须依照辨证论治的学说,找出病根;“医相无二”是说医生宰相没有区别,医生治人,宰相治国,“活国在于活人”是说要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把人治好。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医圣祠)副馆长杨磊作为讲解员,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张仲景博物馆的楹联、经方文化和中医抗疫情况。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医圣祠时的情景,杨磊非常激动,他讲道:在这副对联前,总书记停下脚步,仔细观看,并认真聆听讲解,还不时询问。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对很多中医药基础理论也很熟悉。他问得非常专业,态度非常和蔼。在讲到抗击新冠疫情采用“小柴胡汤”等四个组合方剂时,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了四个方剂的名称。
    (二)
  缓步进入前祠,庭院中间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医圣塑像,神情严峻,凝眉深思,尽显忧国忧民之情,令人肃然起敬。此时,我们仿佛跨越了1800多年的时空,似乎听到了张仲景那“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的高声呐喊,真切感受到了张仲景那“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博大胸襟。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东汉末年,朝廷腐败,烽烟四起,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广大民众深受疾病流行之苦,这激起了张仲景立志学医,用济世活人的医术解救人民疾苦的鸿鹄大志。他拜本家叔叔张伯祖为师,刻苦攻读医学。集前人之大成,博采众方,揽历代之精华,以惊人的毅力,呕心沥血,写出了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法则,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伤寒杂病论》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后人尊称为“医经”,方剂被称为“经方”,张仲景也被奉为“医圣”。
  张仲景还有一段千古医疗佳话,那就是现今“坐堂医”的由来。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当时长沙连年流行瘟疫,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在公务繁忙之际,仍坚持不懈地钻研医学,为民治病。要知道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坐在大堂上,挨个为老百姓诊治,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用来纪念张仲景。现在中药店也多称为“堂”,如北京同仁堂、贵州同济堂、成都华安堂、温州三余堂、汝州孟余堂等等。
    (三)
  医圣祠以其丰厚的医学文化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炎黄子孙的勤劳智慧。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深深地怀念着医圣张仲景,前来南阳医圣祠拜谒朝圣的人们络绎不绝。只有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才能让古老的中医药学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中国处方”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识论,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2022年,随着《“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出台,中医药文化正在进一步深入到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努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标杆作用。仲景之光耀泽千年,中医药文化历久弥新。从医圣祠中这套珍贵的《伤寒杂病论》几经辗转得以保存,到如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一定会发扬光大。(作者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吉炳伟)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半部无线电台
下一篇:石井书院:二朱过化 闽学开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