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杨庄三年艰苦抗战岁月的生动见证

——冀南抗日根据地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牛贵葆 闫洪涛 马章文     2023-10-07 11:00:06    学习时报

冀南区抗日烈士陵园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大王寨镇杨庄村,建于2012年10月,占地5.6亩,园内安设56座烈士卧碑,北侧建有烈士纪念厅,厅内安放一尊大型纪念烈士雕塑。烈士陵园中央矗立着一座泰山石料制作的纪念碑,底座高0.6米,碑身高1.8米,正面刻有陈知建(陈赓之子)题写的碑名——冀南抗日根据地烈士纪念碑,背面刻有莘县政协原副主席杨巨源撰写的《杨庄冀南抗日烈士纪念碑记》,全文如下: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军连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囚笼”政策,不断发动“铁壁合围”式的“扫荡”,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南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斗争形势迅速恶化。为了适应抗战需要,上级决定将莘县和朝北合并为莘朝县,划归冀南区领导。中共冀南区党委及部分行署机关在区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宋任穷率领下进驻莘朝县杨庄村。杨庄是马西一带著名的抗日模范村,群众政治基础好,地理环境优越,冀南区机关军政人员在这里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组织抗日武装,开挖交通壕和地道,建立兵工厂、后方医院、冀南银行、印刷所、抗日文工团,粉碎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进攻和“扫荡”,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巩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严峻而困难的形势下,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敌,以弱对强,不怕牺牲,有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就长眠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据统计,共有一百零三名伤病员牺牲并安葬于此,后来陆续迁走一部分,至今仍有五十六名无名烈士埋葬在这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怀念先烈教育后人,中共莘县县委、莘县人民政府特树碑刊石,开国大将陈赓之子陈知建将军亲笔题写碑名,以为永久纪念。碑成之日,略述由来,是为记。

  莘县人民政府立
    公元二○一二年七月

碑文概述了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中共冀南区委及部分行署机关在杨庄艰苦抗战的历史,缅怀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先烈,阐明“碑成之日,略述由来”的目的。敬读碑文,令人肃然起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千里辗转至杨庄,平原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新阶段
  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来,由于日军连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囚笼”政策,对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冀南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抗战形势极其严峻。对此,经刘伯承、邓小平同意,时任中共冀南区委员会书记、冀南区行署主任、冀南军区政委宋任穷率领冀南区党政军机关及部分后方机关,从河北陆续转移到朝北县(现属山东省莘县)大王寨镇杨庄村,指挥冀南区的革命斗争。时杨庄村隶属冀鲁豫军区三分区,是朝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宋任穷进驻杨庄的时间是1942年夏至1944年5月,是冀南抗战极为艰难困苦的时期。1943年先是旱灾,七八个月没下雨。干旱未缓,虫灾又起,传染病情也相当严重。上级建议把冀南区领导机关搬到平汉线以西去办公。但是宋任穷主动担起留驻冀南领导重任,“咬紧牙关渡难关”,继续坚持斗争,人称“咬牙干部”。为了战胜灾荒,减轻群众负担,宋任穷亲自带领干部战士在杨庄村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开荒种地、种植粮食。没有牲口,大家人力拉犁种地。在杨庄村,宋任穷组织带领群众开挖地道,并先后创办了抗战兵工厂、抗战医院、冀南银行、抗战被服厂、抗战小学等。抗战地道从杨庄通向武家河、玉庄、余庄、尧头、西田庄等十几个村子,总长20多公里。地道里不仅能隐藏兵源、群众,还能囤积弹药、兵工生产设备等。
  冀南抗战武器装备消耗很大,为此宋任穷进驻杨庄不久,在杨庄村西北角抗战堡垒户夏高升家大院子里开办了兵工厂。兵工厂有几十名干部战士,以铜钱、铜板为原料,制造步枪、子弹和复装子弹(指的是在战场上捡到子弹壳后,将其重新装药制造的翻新子弹)。他们自制发明了黄色炸药,用它代替过去造手榴弹用的黑色炸药。短短的六七个月时间,兵工厂就用黄色炸药造出了1300多箱手榴弹,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工厂还有最大的一个“功劳”就是修复日式“九二步兵炮”。1941年初,八路军主力部队在潘溪渡伏击战中缴获了一门“九二步兵炮”。由于这门炮用量过大,出了故障,最后辗转送到杨庄兵工厂。副厂长杨其延,军械战士盖亮、杨玉堂连夜抢修。可在试射中,盖亮不慎被炸伤。后经过几次试验,终于试射成功,从此,这门炮伴随着宋任穷的部队,相继投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战斗,打掉敌人地堡、碉堡240余座,炸死炸伤敌人1670余人,俘虏敌人540余人。这门炮战功显赫,被誉为“盖亮炮”。新中国成立后,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创建抗战医院,治疗大量八路军伤病员
  宋任穷进入杨庄后,由于对敌作战次数频繁,部队出现了大量伤病员。为此,杨庄抗战医院应运而生。开始,抗战医院设在村民王扶林家中,后搬至杨庄西大寺。抗战医院有医护人员37名,医疗设备简陋、药品奇缺。每天救治伤员二三十人。对于轻伤员,通常一个农户家住一个,重伤员集中在西大寺治疗。在敌后抗日战争中,杨庄抗战医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医院,医院是无形的,除了西大寺外,领导干部和医护人员都分散在杨庄村及周围广大农村中,全着便衣,吃住在农村。敌后抗战环境极其复杂和残酷,人人看不到医院,更看不到医护机构。医护人员只能背着一个自己动手缝制的土布旧挎包,内装简单换药器材和药品,定期不定期地到杨庄村及周围村庄住有伤病员的农户家中进行巡诊。3年时间,杨庄抗战医院共救治了1800名重伤员,3700名轻伤员和大量抗日民众,其中有103名重伤员因抢救无效而牺牲。这些牺牲的八路军伤病员,被杨庄群众分别埋葬在杨庄80多亩的西大寺寺田里。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烈士遗骨被迁走,仍剩余50余座烈士坟墓,成为艰苦抗战岁月的生动见证。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他们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下一篇:不饮“贪泉”的清末知县焦云龙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