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治国(1916—1942),湖北省枣阳县人。从小家境贫寒,14岁时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次年,在国民党军队进攻鄂豫皖苏区时,他毅然参加了红二十五军,在通信连服役。刘治国于193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被部队提升为排长。在陕北的一次战斗中,他腿部受伤休养,伤愈后进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六八五团一连连长。1937年,在山西汾河西侧的兑九峪战斗中,他率领一个连,以少胜多,重创日军一个团的兵力。在苏鲁豫边区的华山战斗中,他负伤不下火线,率领连队英勇抗击700多名日军的进攻,掩护部队安全转移。
1939年六八五团改编为苏鲁豫支队,刘治国任支队一大队一营营长。1939年夏,一营营部和一个机枪排住在江苏睢宁县城西南的魏洼村。一天,睢宁城里出动了三辆卡车,载着70多名日军,偷偷包围了魏洼村,形势危急,刘治国沉着应战,一面指挥战士坚决抵抗,一面登上炮楼,用指挥旗指挥村外的两个连抄袭敌后,内外夹攻,歼灭了大部分日军,这一仗打得日军丧了胆,也使八路军威震皖东北。
1941年,刘治国任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参谋长。1942年11月,7000多名日军、伪军对淮阴、涟水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到处设立据点。1942年12月中旬,日军准备自古寨经老张集至淮阴修一条70华里的公路,这条公路不仅可以将沿线据点连接起来,还可以越过六塘河,直指淮海区的中心地带。一天,一辆载有伪军的汽车行驶在张集通往古寨的大路上,被我新桥乡民兵武装用地雷、集束手榴弹炸翻,伤亡惨重。驻古寨的日伪军立即前往进行报复,包围了民兵游击队。刘治国率一营两个连攻击日伪军,救援被围困的民兵,在和尚圩与日军交火。刘治国指挥部队冲杀,打得日军仓皇逃窜,一营乘胜追击。此时,老张集据点的日军闻讯赶来增援,并与刘治国的部队在陆家冲接火。在激烈的战斗中,刘治国身先士卒,奋不顾身,不幸被日军子弹击中头部光荣牺牲,这位年仅26岁的红军战士,为淮阴人民的抗日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