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第6次物种大灭绝正加速进行

张佳欣    2023-09-21 16:38:11    科技日报

科学家对人类活动引发的大规模灭绝事件敲响了警钟。

9月18日,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人类行为正在将“生命之树”的整个分支推向灭绝的边缘。

研究人员称,由于人类活动,动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平均水平高出35倍。这进一步证明地球历史上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进行,而且还在加速。

首次由单一物种造成的灭绝

刊登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称,人类在93万年前可能近乎灭绝,世界人口曾长期只有千人规模。西班牙《国家报》刊文称,尽管人类只占地球生物量的0.01%,但目前该物种已占现存哺乳动物总数的36%。人类饲养的牲畜占到了哺乳动物总量的60%,剩下仅4%的才是野生哺乳动物。

在我们的星球上,96%是人类和人类的食物。然而,人类的进步还在不断地挤压着其他动物的空间。

2018年9月14日,《科学》杂志的一篇社论称,因为人类的短视,让整个世界处在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边缘。如果想要阻止一场灾难性的物种灭绝危机,人类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在地球的空间和资源重新分配上作出改变。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是首次由单一物种造成的灭绝,也就是完全由人类造成的。之前的几次是由陨石和极端的地质过程造成的(比如恐龙大灭绝或第五次物种大灭绝),而且影响并不局限于单一物种。

人类导致物种消失加快35倍

科学家发现,不仅是单一物种,整个“属”,即生命树中种和科之间的分类级别,也在消失。

研究称,自公元1500年以来,在大约5400个属、34600个物种中,有73个属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物种已经灭绝。其中大多数灭绝发生在过去两个世纪内。鸟类总体上消失的属最多,达到44个,包括马达加斯加的象鸟、新西兰的鸵鸟和夏威夷的莫霍食蜜鸟。哺乳动物消失的属数量位居第二。此外,地球还失去了10个科和两个目。

据估计,目前脊椎动物属灭绝率比过去100万年高出35倍。如果没有人类的影响,这么多物种消失可能需要18000年。

研究还表明,至少1/3的已知脊椎动物的数量正在下降,并被挤压到越来越小的生态系统中。例如在20世纪初,有1000万头大象,而今天只有不到50万头,它们已经从许多国家消失了。

此外,消失的物种中也有些鲜为人知的生物,例如澳大利亚的胃蛙,它们吞下受精卵并在胃中孵化。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灭绝。胃蛙在吞下胚胎后必须关闭胃酸分泌,研究人员认为,该属动物本可帮助人们研究胃酸倒流和相关癌症,但它们的灭绝终止了这种可能性。

呼吁拯救残缺的生命之树

消失的属代表着一扇关闭的门。当它们消失时,独特的进化路径将永远消失,使生命之树“残缺不全”。

整个属的丧失可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在美国东部,大型捕食动物,如熊、美洲狮、狼已经消失,白尾鹿和老鼠的数量大量增加。而鹿和老鼠是传播莱姆病的扁虱的宿主,这导致美国每年都会发生数百万起这样的病例。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对野生空间的过度开发,还加速了对本可用于改善人类健康的资源的破坏。例如,尽管澳大利亚的胃蛙数量很少,但像这样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就生命之树而言,如果一根较小的“树枝”(一个物种)脱落,附近的树枝可相对较快地生长出分支,以填补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或多或少保持稳定。但当整根大的“树枝”(属)脱落时,就会在树冠上留下一个巨大的洞——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需要1500万—2000万年的时间才能通过物种形成的进化过程“再生”,而人类不能等也等不了那么久。

为了避免或减轻物种灭绝带来的影响,研究人员呼吁要关注和保护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

“采取行动的机会之窗在迅速消失。”研究人员指出,未来20年发生的事情很可能决定着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未来。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他们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下一篇:铁血剧社:从滹沱河畔走出来的“文艺平山团”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