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我国深海考古的重要发现

2023-09-06 11:00:53    人民日报

在广阔的南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上,沉没着大量古代商船。进入深海获取这些沉船信息,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当务之急。

要向深海挺进,必须借助深海科技的力量。从2009年至2012年,我国自主设计的首台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奋斗者”号在2020年成功坐底万米深度的马里亚纳海沟,不仅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标志着我国形成了从1000米、4500米、7000米到万米级的全海深深潜能力,这意味着水下考古“望洋兴叹”的状况有望改变。2018年1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正式成立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吹响了向深海进军的号角。

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出海执行科考任务,行进至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水深时,其搭载的测深侧扫设备传回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图像:一座高达3米、由密密麻麻的瓷器堆积而成的“小山”赫然出现在队员眼前。就在该沉船不远处,团队还发现了另一艘沉船,其周围散落着大量原木。考古专家综合研判认为,第一处沉船应属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并将其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推测文物数量超10万件;另一处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应属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应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船只。

一号沉船是在南海和东南亚水域发现的数量不多的明代中期的沉船。南海的陆坡地带是硬底,船沉入海底后,船货就摆在了海床表面,受到泥沙干扰很少。一号沉船地的瓷器明显分成几堆展露在海底,说明这些瓷器原来分别存放在不同舱室中。

一号沉船出水器物主要是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青花瓷器元代后期已在景德镇成规模生产,由于元末战乱,景德镇窑业生产受到巨大破坏,加之进口的青花彩料较难获得,明代初年青花瓷仅在御窑生产,民窑则主要生产质量较差的白釉瓷器。直到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青花瓷才开始在民窑作坊生产,技术迅速成熟,质量提高很快,并迅速成为主要的外销瓷器品种。一号沉船出水的青花瓷器中有一些质量很高,胎釉细白,颜色亮丽,纹样复杂,代表了当时青花瓷制作水平。

一号沉船出水的多彩珐华器最引人注目。珐华器是以稀泥浆通过细管挤在瓷器表面,勾画出突起的图案轮廓,称为沥粉技法,然后再在勾画出的纹样内填上不同颜色的彩,形成边界明晰、色彩鲜艳的纹饰。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器,颜色鲜艳,还使用了镂空技术。部分器物表面有大片的贴金,表现出很高的工艺水平。这类器物应该是景德镇民窑为了满足海外需要,专门生产的高档产品。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考古发掘不曾发现。一号沉船出水器物无疑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寻找这类窑址的动力和目标。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地点,海床上布满了大量原木。经科技分析,这些木材来自中南半岛。

在大航海时期以前,海上贸易主要采用中间港贸易模式。元代中国最重要的中间港是庆元(现在的宁波),明代开始,中间港逐渐转移到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口地区。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在东南亚培育了一个重要的中间港——满喇加(现在的马六甲),建立了郑和城堡,成为航海基地。来往船队首先靠泊这里,再分为不同分宗前往印度洋各地。一号沉船出水了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和珐华器,给大航海初期阶段新旧贸易体系博弈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证据。

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深海考古项目,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深海考古行列。此次发现的两艘沉船不仅出水了精美器物,而且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对于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贸易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林伯渠的眼镜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