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抗日烈士碑坐落在山东省原博山县(今淄博市淄川区)马鞍山主峰南侧山腰处,1945年博山县政府为纪念马鞍山抗日烈士而建。纪念碑通高2.7米,碑身为六棱青石柱。碑身正面镌刻着原鲁山区专员徐化鲁题写的“气壮山河”四个镏金大字。碑身西南面铭刻着在马鞍山保卫战中牺牲的27名烈士的姓名。碑身西北面镌刻着原博山县县长毛梓材的《马鞍山抗日烈士赞》题词:“奇男儿,守空山,频将敌伪截断。飞机大炮山可撼,壮士英风不变!审知军械势悬殊,浴血运石仍抗战。拼头颅,使敌伪惊服;这气节,教人民敬念。山或崩,石或烂,烈士精神终古焕!”碑身东北、东南面及南面镌刻着博山县政府起草的悼念马鞍山抗日烈士的碑文,全文如下:
马鞍山的烈士们:
你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模范优秀的儿女,你们有的同敌人战斗负过几次伤;有的为工作损害了身体;但是你们始终不愿放下革命的武器,在修(休)养中,你们仍担负了革命重担。控制了马鞍山这重要阵地打击阻止着敌伪,保卫了根据地和人民。到如今你们的尸骨虽然腐烂,但人们对你们却保留了永远的敬爱和思念!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九日,这是使人永不会忘记的光荣日子。日寇为了摧毁我根据地,抢掠烧杀我人民,首先对你们这些外围阵地上的战士,以超越数十倍的雄厚力量,进行攻击,十余架飞机盘旋在上空投弹,大炮像夏雨时的雷声,轻重机枪像秋后的狂风。你们在王凤麟同志领导下,是多么沉着英勇和坚定,以土造枪和手溜(榴)弹抵抗着现代化的兵器,击退了日寇数次攻击,敌人伤亡百余,你们对艰险毫不畏惧。这样苦战了两天一夜,造成战史上不可抹(磨)灭的奇绩(迹)。最后敌人更加凶狠和疯狂,你们也更加奋(愤)怒和紧张!但是你们的弹药却完全用尽,男女老小不得不搬运石块作战。抗属老人冯旭臣脸上充满了血流,奔驰在炮火下,王凤麟同志躺在血泊中,已不能再动。但杀敌的喊声,使敌感到心惊,最后敌人冲上了山顶,你们就毫不犹豫的保持了中华民族崇高的气节,把枪支完全砸碎,连六七岁的孩子也不愿做俘掳(虏),都坚决的跳下了悬崖壮烈的牺牲了!敌人用了极大的代价,所得的是空山头一个,证明了中国人民是永不会被战胜的。你们的鲜血,在抗战中写下了一页辉煌的历史,这是你们无上的光荣!也是我中华民族的无上的光荣!我们将永远追念着你们,向你们学习,继承你们的伟大事业而前进!
博山县政府立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
碑文语言凝练、行文流畅,真实再现了马鞍山抗日保卫战的悲壮历程和激烈战斗场景,深情讴歌了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敬读碑文,对革命先烈的景仰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出敌不意,智取奇峰
马鞍山,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淄河上游,峰峦陡立,悬崖如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鲁中通往渤海地区、胶东地区的交通要道,是我军和敌伪顽寇必争之地。
1941年下半年,日寇为了控制淄河流域,派兵占据了马鞍山,并在马鞍山上和周围村庄修建了炮楼、设置了据点,封锁了鲁中到渤海地区、胶东抗日根据地往来通道。1942年春末夏初,山东纵队第四旅旅长廖容标率领部队来到淄河流域,决定出敌不意,智取奇峰,夺回马鞍山。部队组成了由特务营营长王法山和侦察科科长刘锡琨为正副队长的七人突击队,在两个排兵力的配合下,决定直插马鞍山后崖。七勇士每人携带一支匣枪、一把大刀、几颗手榴弹,另带着绳索备用。为了避免惊动敌人,他们全部打赤脚。在夜幕的掩护下,他们攀越了道道陡直的峭壁。其间曾被敌人新修的一堵高三丈的石墙挡住了去路,七勇士硬是搭起人梯、用大刀把石块缝隙剔开,顽强攀登,终于历尽艰险,攀上了绝壁,一枪未发,活捉了一个守山伪军分队,夺回了马鞍山。当时一个敌军班长发现上山的八路军寥寥无几时,非常惊奇地问:“我敢问你们是怎么上来的吗?”七勇士回答:“我们是坐气球上来的。”对此,淄河流域的群众编了一首歌谣:“一马平川淄河滩,一夫当关马鞍山,一伙神兵从天降,一窝汉奸一锅端。”
“人在山在”扼守天险
1942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对鲁中地区实行大“扫荡”。9日,日军包围了马鞍山。他们纠集了1000多名日伪军和几百名汉奸,凭借着数十倍于我军的兵力,在飞机、大炮、重机枪的掩护下,向马鞍山发起了猖狂进攻,马鞍山顷刻间变成了一片火海。当时,山上只有我军一个班的正式部队,其余均为伤病员和抗属,共30余人,凭险据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因右腿负伤截肢在山上休养,并担负指挥守山任务。王凤麟进行了周密的战斗部署,提出“人在山在”的战斗口号。山上的伤病员、家属、老人、小孩都积极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杆枪顽强阻击敌人。时任鲁中区民政处副处长的谭克平带领6名战士坚守南天门,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战斗中谭克平不幸中弹,英勇牺牲。王凤麟也不幸胸部中弹,倒在血泊中。汉奸劝王凤麟投降,遭到他的呵斥:投降的不是中国人!说完用手枪中最后一颗子弹举枪自尽,壮烈殉国!爆破英雄刘厥兰把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向敌人后,纵身跳下悬崖,由于树枝托挂才幸免于难。这次战斗,击毙敌人100多人,消耗了敌军大量的物资,为八路军主力部队的突围、转移创造了极为难得的战机。
“一门忠烈”勇赴国难
马鞍山保卫战中,27名烈士为祖国洒尽了最后一滴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堪比“狼牙山五壮士”的抗日壮举。抗属老人冯旭臣,在抗战爆发后,带领全家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在他的支持和带动下,他的三个儿子都参加了八路军。其长子冯登奎在1942年8月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在马鞍山保卫战中,冯旭臣老人冒着炮火为战士们运送弹药、搬运石头,并高声呐喊:“宁可死在炮火中,也绝不当俘虏!”鼓舞士气、激扬斗志,最后不幸中弹牺牲;其女儿冯文秀身负重伤依然坚持战斗,在把最后的石块狠狠砸向敌人后,跳下悬崖,为国捐躯;冯旭臣老人的儿媳孙玉兰负责山上战士们的伙食及护理伤员工作,在突围时,她的大女儿被敌人炮弹炸死,她与二女儿、三女儿在转移中不幸坠崖,全部遇难。在马鞍山保卫战中,冯旭臣一家六口人壮烈殉国,谱写了山东抗战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被原鲁中行署誉为“一门忠烈”。
田菁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