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象山先生的教学之道

2023-06-16 16:55:11    学习时报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世称象山先生。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其讲学足迹遍及行都临安、富阳、金溪、荆门等地。讲学场所既有自家槐堂书屋、署衙办公之地,还有白鹿洞、鹅湖和象山书院等,更在南宋最高学府——太学任国子正,主讲《春秋》一年多的时间。陆九渊的讲学活动在当时影响较大,他的学生数量“不下百千辈”,尤其是在江西贵溪他创办的象山书院中,从学、问学之人极多,造就了“从游之盛,未见有此”“四方学徒大集”的奇观盛景。贯穿一生的讲学活动更促进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逐步完善,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教人“存心、养心、放心”,进而“明理、立心、做人”,其独特的教学之道为后世所称颂。
  指明读书的正确方式——精读慢读
  陆九渊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长知识,更在于“收拾精神,涵养德性”,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因此他指导弟子读书的方法亦与他人有所不同。“学者须是有志读书,只理会文义,便是无志”“书亦政不必遽尔多读,读书最以精熟为贵”“日用处开端”,这些话语都充分体现了陆九渊对待读书的观点,他认为读书不在多而贵在精,要读对存心养心有用的书。有一些人误解陆九渊,认为他不倡导读书、他的教学之道“尽废讲学”“不读书不穷理,专做打坐工夫”。陆九渊反驳道,“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意思是说我认为人需要读书就像鱼需要水一样,怎么会不重视读书呢。陆九渊教导弟子颜子坚说,“圣哲之言,布在方册,何所不备”,以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他认为不能死读书,要“比别人读得别些子”,即以精熟为主。一方面他认为读书不应追求数量,应读能切己致用的书,即读“文义分明、事节易晓”的书,然后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知晓书中所言非虚。另一方面他主张读书要慢,“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通过精读慢读把握书中“他所以成、所以败、所以是、所以非处”的原因,逐步把握书中寓意和精髓,才能“怡然自顺”,最终达到“读得三、五卷,胜看三万卷”的境界。
   提出修养的基本方式——放心辨志
  “放心”即体识内心。陆九渊对弟子的教育始终强调在“心”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发明本心”,深受欢迎和认可。当时,距陆家不足二十里之地的朱家村有一对兄弟,虽饱读诗书并办私塾拥有自己的弟子,但却因未取得功名而耿耿于怀。对此,陆九渊引用《礼记·大学》中“富润屋,德润身”的内容劝解他们,并改诗回道,“自从断却闲牵引,俯仰周旋只事天”。这令朱氏兄弟幡然醒悟,当即率领其弟子来到槐堂,一道拜入陆九渊门下。“辨志”即端正伦理道德立场。进入陆门学习,首先要学习如何明辨公私和义利。在《象山语录》中,陆九渊的弟子傅子渊说,陆先生教人先教“辨志”,尤其是“义利之辨”。陆九渊认为“义”是人所固有的,但容易受“利”的影响。因此,他在白鹿洞书院讲解《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时,批判世俗士人以利禄为心、抨击读书人以读书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认为这样容易造成见利忘义的严重后果。
  倡导治学的正确态度——敢抒己见
  陆九渊鼓励弟子们求索探新,倡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勇于质疑问难,强调“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时,教导弟子们解决心中疑问的方法就是不要盲从,即“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要勇于亲自验证,即“宜自考察”。陆九渊的得意门生傅子云深得其法,对于郑学创始人郑玄的《周礼注》敢于提出批驳,认为此书可以学习听取的内容很少。弟子俞廷椿更是对郑玄所说的“《冬官·司空》篇已亡”的结论勇于质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抽取五官以补《冬官》”的结论。由此可见,陆九渊的弟子们不乏打破固有认知的勇气,既不流于空泛辞藻,又不困于他人对经传的注解,敢于抒发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态度正是受到了陆九渊“六经皆我注脚”“九渊只信此心”思想的熏陶。
  形成教育管理的独特之法——去规自成
  陆九渊教学管理理念独特、方式灵活,虽然对己对人要求十分严格,但讲求不立学规。他认为“凡物必有本末”,立学规是他律,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所以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管束自己、强化自律,才能“不为末所累”,才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路径。因此,在槐堂书屋中听不到凶神恶煞的板子声、威吓声,只有激烈的论争、娓娓的讲谈,学习氛围十分轻松愉悦。例如,弟子吃饭有失检点架起二郎腿,陆九渊也不会大声呵斥,而是亲切地提点道,“汝适有过,知之乎?”弟子心有所警,当即回答“已省”。这种尊重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自律的教学管理效果很好。弟子冯云质在描述课堂氛围和效果时说,“少亦不下数十百,齐肃无哗”“闻诲之后,多自屈服”。另外,陆九渊还采取了耕读结合的方式,率领弟子们在象山书院周边开山造田、聚粮筑室。通过劳动磨炼品格,经由勤学修炼道德,虽然过程十分艰辛,但也造就了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一批声誉卓著的陆门子弟。陆门的教学盛况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就连当时已负盛名的理学家朱熹也致信陆九渊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益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览胜”。

江晨颖 王洪春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毛泽东三临珍珠泉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