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盛唐如何聚天下之才

2023-06-09 13:26:11    学习时报

唐朝演绎了各国来朝、人才汇集、交流互通、共享盛世的历史画卷。其中,盛唐时期的国外人才政策起到了重要支撑,成就了盛唐精英荟萃、近悦远来的世界人才高地。回顾历史,盛唐时期的国外人才政策主要如下。
  大力培养使用国外留学生
  唐朝留学生主要由鸿胪寺负责接收和管理,留学生绝大部分在国子监六学中学习。留学生和本土士子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留学之后支持其在唐朝发展,成绩优异的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按照唐代规定,凡是国子监的学生,他们的食宿费用全部由政府提供,还免费提供四季服饰。同时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在语言沟通方面提供方便、对成绩进行严格考核。比如,国外派遣成绩优异者有了留学生资格,到了唐朝需要再度考试,考试合格可以留下,毕业还要统一考核,使留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掌握唐朝的文化。
  当时国外有志之士都把唐朝看作知识的圣地,新罗、百济、日本、高丽等国多次派遣留学生万里辗转,长途跋涉来唐求学。据《旧唐书》记载,在贞观时期,国子监六学学生共有8000余人,其中唐朝本国学生为3260人,外国留学生接近5000人,占比为60%左右,这是唐朝最高的时期。
  不拘一格遴选外国人入仕做官
  唐朝实行考试取士的科举制,选人不分士庶,不问贵贱,不分内外,以自由报名的形式打破了魏晋以来森严的门第界限,极大扩展了人才的选拔范围,致使很多外国人才实现了当朝为官的梦想,促成了能而优则仕的良好局面。对待国外人才方面,在一定时期更是开辟了绿色通道。贞观元年,唐朝尽力满足外国人登第入仕的要求,在科举考试中设了一门宾贡科。宾贡科异于一般科目,其特色为“各自别试,附于榜尾”,故命题、阅卷、发榜均不与唐人一样,降低分数线录取。宾贡科及第的外国人一般被称为“宾贡进士”,允许其在唐朝入仕做官。
  盛唐之时,外国人占整个官员编制的10%左右,来源涵盖了几乎所有唐朝的周边国度,平均每个皇帝在位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3000,甚至有的官拜宰相。
       相互融合结出硕果
  从盛朝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中可以看出,唐朝内外技能人才在各自行业领域互相学习,相互融合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也促成了唐朝的文学、绘画、舞蹈、音乐、手工艺等多种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唐朝历史上很多知名的文学家、诗人,多才多艺、妙笔生花,他们通过与胡乐人促膝交流、倾听胡人歌唱家的歌唱、观看胡人演奏家弹拨胡乐器,学习他们的音乐事迹、艺术人生,从而以此为素材,发挥写作功力,创作出胡汉交融的文学。西域的艺人们为大唐贡献了多种才艺。
  当时在于阗地区,胡乐人尉迟青善吹筚篥,尉迟章是吹笙的技能人才;同样出于该地区的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将少数民族画风带进了中原地区。尉迟家族的两名画家热衷于人物画与花鸟画,所作的扇画在唐朝价值千金。
  多渠道吸引留住众多国外人才
  唐朝的人口政策不仅非常宽容,而且没有民族与国界的限制,当时长安甚至专门为西域人设置了“波斯邸”等机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从而赢得了“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的亲商美誉。在《唐律疏议》中明确,同国籍人相犯,依其本国法处置,不同国籍人之间相犯,以唐朝法处理,对留住外国人才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法治保障。尤其是唐朝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和文化传播,很多外国人被吸引到唐朝生活、工作、交流和学习。当时长安城中有着数不清的外国政治家、商贾、僧侣以及前来进行文化交流的外国学生,唐长安城中的西市也成为当时外国人聚居与进行贸易往来的主要场所。
  在盛唐时期,全社会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为己所用蔚然成风,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对于来往大唐的大量外国人才始终保持着欢迎与接纳之心。

李栋梁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毛泽东三临珍珠泉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