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到博物馆去”感受美好生活

2023-05-18 21:33:47    人民网

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与美好生活”,中国主会场设在福建博物院。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纪录片或文博类综艺节目走红,到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我们看到博物馆的力量愈加凸显,更好的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提高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博物馆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各地博物馆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福建博物院将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切入点,推出“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主题展览;又如,在18日当天,南京博物院将分日场和夜场。夜场以夜幕下的南博为背景,在绚烂的灯光中,通过动画图文的形式展现江苏古代文明的风貌;再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览运用虚实结合投影互动、3D MAPPING投影等多形式的数字化内容,使整个展厅动静皆宜,立体沉浸式的体验提升公众参观兴趣……新“玩法”带来新体验,跨越时间与空间。通过新技术、新形式让不会说话的文物变得生动活泼,把传统展览和流行要素结合用起来,用现代创意呈现历史文明,公众既能一饱眼福,更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到博物馆去”蔚然成风。在公众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中,博物馆不再满足于单纯展示文物,更倾向于营造一个历史文化语境去诠释文物和其背后的故事,让文物“开口说话”“鲜活可触”。既有运用数字技术,通过沉浸式展览、可穿戴设备、设置游戏等,增强体验、增加互动,带来如真似幻的效果;又有考古盲盒、“云上”漫游博物馆、文博知识网络竞答等新潮“玩法”……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吸引力,博物馆自身不断培育“博物馆+”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深度沉浸式观展体验,用公众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及当代价值,定会让公众看得懂、喜欢看、留下深刻记忆,用文化浸润心田。

方寸之间阅览千年。当下,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越来越近,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创新手段,优化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从珍贵文物中汲取精神滋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

 孟哲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拯救小博物馆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