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中国源远流长的桃文化

2023-04-28 11:03:40    学习时报

三月赏花,七月品果,这说的正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桃。桃,隶属蔷薇科李属,是原产于我国的古老果树之一,如今已遍布全世界,年产量达2000万吨。桃在中国不仅有源远流长的栽培历史,在文化中更是意义非凡。
       中国是桃的故乡
  桃,自古就备受我国先民重视。《山海经》作为上古山川地理之书,对植物分布等情况记载详细,其中对“桃”有16处,如“边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等,证明在上古时代,我国各地就广泛分布着野生桃。《诗经·园有桃》中说道:“园有桃,其实之肴。”“园”是指栽培果树林木之所,表明自3000年前起,我国先民就意识到桃味道鲜美,是难得的佳果,并具有经济价值,便在园中人工种植桃树。
  不仅文字记载表明桃原产于我国,近代中国考古还出土了大量桃文物。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6000—7000年前的野生桃核;在河南郑州二里岗、江苏海安青墩、浙江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坂、余姚河姆渡以及广西钦州独料等地,均有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桃核出土;1973年,河北藁城台西村发现距今约3000多年的栽培桃的桃核,和今天栽培的桃完全相同;2010年云南“昆明桃”的发现,是“桃子起源于中国”有力的化石文物证据,更是将桃的演化史向前推进到距今260万年。或许可以认为,在人类出现在华夏大地上之前,桃花就已经在昆明山岗上迎着温暖的春风热烈盛开了。
  然而关于桃的起源,世界历史上存在争议。有很长一段时间,桃被认为产自波斯,如桃的拉丁名Prunuspersica,“persica”意为“波斯果”。古罗马时期,桃被称为“波斯苹果”。后来,这个名字逐渐被欧洲各国语言继承,于是就有了英语中的peach、法语中的pêche、德语中的pfirsich、意大利语中的pesca、葡萄牙语中的pêssego等等,而这些词的原意都是“来自波斯”。
  这是为什么呢?公元前一世纪开始,为争夺小亚细亚统治权和东西方商路,位于伊朗高原的安息王国和萨珊王朝,先后与罗马帝国爆发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公元前二世纪,备受中国人喜爱的桃树,沿着“丝绸之路”从甘肃、新疆,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到波斯。在几百年间,桃树从波斯再次出发,于公元一世纪到达罗马,后经地中海的沿岸各国,渐次传入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公元九世纪起,欧洲种植桃树逐渐多起来。公元十五世纪,桃树被引进了英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桃树随欧洲移民进入美洲,成为全球温带地区重要的树种之一。
  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桃子产量最大的国家,每年生产1千万吨桃子,占全世界桃产量的一半。我国知名的桃子产地有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陕西省、辽宁省、安徽省、上海市等地。北京市平谷区大桃、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水蜜桃、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黄桃等,已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无处不在的桃文化
  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多种“打开方式”,被寄予了独特的“桃文化”。
  桃木寓意着吉祥平安。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此外还有后羿被桃木棒击杀的传说。汉时,刻桃印挂于门户,称为桃印懋,《后汉书·礼仪志》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桃味辛气恶,故能厌邪气。”关于桃木能避邪的传说不一,也成就了桃木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桃符演变成春联,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据史书记载,后蜀主孟昶曾经令学士张逊在桃木板上题词。张逊写完后,蜀主认为不对仗,便提笔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于是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但此时人们依然称之为桃符。后来随着纸的出现和普及,人们便将厚重的桃木板换成了红纸张,到了明代,桃符正式以“春联”的身份亮相。
  桃象征长寿。《神农本草经》说:“玉桃,服之长生不死。”两汉以后,桃被赋予了养生长寿的寓意。民间年画上的老寿星,手里总是捧着硕大的寿桃。直到今天,老人过生日做寿时蒸桃形的馒头,桃尖染成红色,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已成为一种习俗。
       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
  四时花映心境,如人生。桃不仅出现在生活中,更深深扎根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里。
  《红楼梦》里的名场面“黛玉葬花”中的花就有桃花。“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之所以在这里让桃花成为林黛玉的花语,是因为曹雪芹深知桃花寄托着中国文人太多悲欢与领悟,重叠着太多文化意象。他还借薛宝钗感慨“从来桃花诗最多”。
  刘禹锡在“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十年后,奉诏回京。在这年春天,他去京郊赏花,写下一首桃花诗。《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貌似写桃花,其实是讽刺无良权贵,嘲笑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这次刘禹锡被外放当连州刺史。但他依旧没有屈服,多年后,他再次复出,先后任东都尚书和主客郎中。他重游玄都观,感慨万千,却还是执着地写桃花。他在《再游玄都观》中写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旧调侃不屑,展现的是中国文人不屈不挠的风骨。
  将中国文人对桃花的偏执带到更理想境地的便是《桃花源记》了。作为亲身从事农耕的士大夫文人,陶渊明热爱与纯真朴实的农民相处的田园生活。梁启超曾说:“他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从勤劳得来。”正因为他亲身参加劳动,从中体会到劳作的艰苦,体会到人民的困苦,体会到饥寒的痛苦,于是美好家园桃花源就这样出现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所追求的桃花源,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宜居宜业和美”的乐土。(王雪)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家图书馆启动“一本书·一个人·一座城”全国联讲活动并推出首场沙龙
下一篇:“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