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手写奖状,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浙江台州广泛开展“扫盲”工作、帮助群众识字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初期,浙江台州地区人口文盲率高达81%,大部分农村青壮年都不识字。广大工人、农民有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产技术的迫切需求,扫除文盲成为当时十分迫切的任务。
为了迅速提高教育文化水平,1953年4月,台州地委发出《关于扫除文盲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贯彻“积极准备,重点推广”的方针,做到稳步前进。全区上下采取了各种措施,在广大工农群众中开展识字“扫盲”运动。
不断加强“扫盲”教学力量
全区各地先后建立了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职工业余学校、农民业余学校、工农速成初等学校等,提供识字教学,服务“扫盲”运动。台州专署文教科还专门举办速成识字法师资培训班,为各县培训教学骨干。1956年,仅临海县就发展培养了5000多名“扫盲”骨干,组成一支“扫盲”大军,为扫除青壮年文盲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力开展“扫盲”教育活动
为了不耽误生产,台州各地普遍在冬季开办农民学校(通称为“冬学”),组织广大工农群众利用农闲时节识字读书。各地“扫盲”办公室还专门总结经验教训,推广速成识字法。1956年上半年起,台州各县开展宣传“扫盲”工作,组建“扫盲”协会,各区、乡也积极响应,发动各界群众继续开展“扫盲”工作,大批农村青壮年投入“扫盲”运动。至1957年3月,仅黄岩县就有17.63万青壮年参加“扫盲”学习,占全县青壮年总数的60%。经过学习,大批青壮年初步学会了识字看报,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扫盲”运动的开展,帮助广大工农群众打开了知识文化的大门,为普及知识文化和生产技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