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雪笙,字翰荪,原名泽杭。雪笙是他从事地下工作时,于1930年改用的名字。1901年4月21日,段雪笙出生于贵州省赤水县东后街段家大院,段雪笙自幼在伯父家生活(伯父段世模),受伯父影响较大,为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新文化运动正逐渐高涨,段雪笙在其影响下,将廖家的一部《蜀语》,由文言文移译成白话四川方言的《蜀语》,呈送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先生对此极为欣赏,同意他为北大旁听生。段雪笙因此与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炳文、范文澜等人相识。孙炳文是段雪笙革命生涯的领路人,他不仅在1925年介绍段雪笙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将段雪笙引荐给蔡元培、鲁迅等在当时教育界和文坛最有声望的大人物,为段雪笙的成长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1926年春天,段雪笙南下赴当时北伐革命的策源地广州,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工作,为党做了大量工作。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屠杀共产党人,段雪笙逃到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段雪笙又逃到上海,此后,在上海一住就是三年。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文化界的组织和宣传工作,段雪笙根据党的指示,广泛团结文化界的进步力量。
1930年8月,段雪笙受党的派遣,从上海来到北平,参加北平市委宣传部的工作,分管北平文化运动。党组织决定由段雪笙、潘训筹建北方“左联”,领导中国北方几大城市的左翼文学运动。段雪笙、潘训接到任务后,联系友人谢冰莹组成筹建小组。1930年9月18日,北方“左联”成立大会在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礼堂召开。会上,选出段雪笙、潘训、谢冰莹、张璋等九名执行委员,段雪笙为党团书记。同时,段雪笙又在党的指示下,领导成立了北方左翼剧联、北方文化总同盟,并先后领导创办了《前哨》《北方文艺》《大众文化》《浪花》《榴火》《文学杂志》等进步刊物。北方“左联”成立后,与全国革命文化运动相配合,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知识界、学生中乃至市民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使国民党北平当局十分恐慌,对革命、进步文化运动进行了文化“围剿”,白色恐怖一时笼罩在故都的上空。段雪笙在北方活动时,公开身份系北平辅仁大学的职工,在敌人迫害日趋严酷的情况下,段雪笙只得离开北平辗转赴山东临沂、兖州、藤县一带进行革命工作。
1931年,段雪笙带着朋友们去看望从上海来北平探亲的鲁迅,主要听取鲁迅对北方“左联”的意见和建议。在与段雪笙的交往中,鲁迅在文学创作和时局文学分析方面给予了这位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很大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应该是段雪笙在左翼文学运动中的导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段雪笙奉命在四川岳池县、南溪地区从事革命工作。1946年3月,段雪笙因积劳成疾,住进宜宾同济医院治疗。8月,他的病情恶化。接到消息后,周恩来同志派人送他去苏联治疗,然而,段雪笙病重,未能成行。月内段雪笙病逝于四川南溪女子中学教学楼。
1980年12月,中共赤水县委、县政府为段雪笙同志立碑。碑文展示了他为党的文化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段雪笙的一生,正如阳翰笙同志所说:“他对党的事业始终坚贞不渝,是有重大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