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曾在浪漫绮丽的摩天轮上看见过它,或许你也在车水马龙的浙江路大桥上注意过它,又或者是在某个看似平常的午后,你恰好路过那扇虽然已经有些掉漆却依然挺立的黑色老铁门,关于它的历史,便经由象牙黑的斑驳倒映至你的瞳孔里,令人驻足,惹人停留。这里,就是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浙江北路118号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
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后,中央局成员先后来到上海,在三曾里办公,但三曾里原址毁于一·二八淞沪抗战。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后辈们在这幢上世纪30年代初的老建筑内建成了纪念馆。纪念馆于2007年建成开放,总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幢楼,东楼的主题是“党史辉煌,永恒丰碑”,西楼的主题是“红色历史,永恒记忆”。
踏足东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人物群雕,再现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场景。浮雕中的战士们,面容早已模糊不清,但他们无畏险阻、英勇搏斗的气概却是如此清晰磅礴,经由每一处凸起与落下的刻痕直抵人心。
一楼的展厅内,陈列着一个微缩版的石库门模型,这便是昔日三曾里的模样。三曾里只有三个门牌号,因三家住户都姓曾,由此而得名。当时,毛泽东夫妇就住在楼下的前厢房;蔡和森夫妇住在楼下的后厢房;罗章龙住在楼上,中央局开会和办公都在楼上。楼上还为陈独秀准备了一张床,有时开会或工作晚了,他就在这里过夜。为隐蔽起见,住在这里的“三家人”对外称“王姓兄弟”。他们共同约定遵守五条纪律:不准到外面上餐馆、不看戏、不看电影、不到外面照相、不在街上游逛。看似不起眼的青砖之中,烙印着他们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行至二楼,毛泽东在三曾里生活时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毛泽东曾两次到三曾里居住,1924年2月是他第二次到这里,与杨开慧带着毛岸英、毛岸青一同生活。从屋内的陈设中不难看出,他们的生活是简单且清贫的。但夫妇二人在生活中彼此陪伴,相互照应,不离不弃的鹣鲽情深,为原本寡淡的日子增添了数不尽的踏实与丰厚。
踏遍整座展馆,几乎每一处都是明亮整洁的,唯有在沪北历史的展示区里,却处处张贴着“小心碰撞”的提示词,只因此处尽可能地还原了当初沪北遭受狂轰滥炸时的景象。沪北是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爆发地,繁华不复,高楼倾塌,只剩下无数断壁残垣记载着这座城市的伤痕累累,还有欲说还休的悲壮。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使这座城市光荣而伟大。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滚烫赤诚,他们曾为这片土地付出过的点点鲜红,将初心烙印在每一块红砖绛瓦之中,镌刻于时光深处,以及民族的记忆之中。(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