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大学》中的财富观

2023-02-27 11:06:53    学习时报

儒家歌颂人类的创造之力,将人视为与天地之共创者,以创造为使命。创造财富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贫穷往往意味着苦难。任何理想社会形态的建构都不能背离财富的支撑,如何面对财富,是关乎社会、人生的大课题。如众周知,《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面对财富这样的大课题,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财富观。
       滋生财富的土壤:德
  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人们向往富贵、厌恶贫困,这是人之常情。孔子曾特别坦诚地以自身为例,提出若是可以求得财富,哪怕是做看守市场大门的“执鞭之士”,自己也是愿意的。看来在追求财富上,人人都有一颗热烈恳切的心。正因如此,强调财富来源的正当性就更加重要了。在财富欲望的驱动下,“见利忘义”的心会蠢蠢欲动,稍不留意,就会迷失方向。所以,孔子常常叮咛“义以为上”“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财富来源的正当性在于“义”、在于“德”。关于美德和财富的关系,《大学》明确地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如果将财富视作一棵树,这棵树需要牢牢地扎根于土壤之中。美德,正是滋生财富的土壤。唯有美德之土壤肥沃,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财富之树输送营养,使其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大学》以“德”和“财”的关系为主线,详细描述了财富的创生过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在农耕文明背景下,财富主要来自土地,土地需要人来耕耘,而人口需要有德之人聚集。君子有德,方可使得民众近悦远来。于是,有德、有人、有土、有财、有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划出财富创生和使用的全过程。
  “德”是《大学》经文中的高频词,“明明德”“克明德”“慎乎德”多处可见。那么,如何是有德之君子?换句话说,什么是衡量君子有德的标准,尤其当具体面对财富时。儒家谈“德”,并非仅是徒劳的情感,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人心与人性,以满足引导人的天性为根本。那么,大部分人心里都在想什么呢?《大学》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君子和小人都是从社会地位上而言的,小人并非特指道德低下者,而是指小民、百姓。对于老百姓来说,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过上好日子,过上好日子需要物质基础、需要财富支撑。所以,真正的有德之人是不会忘记这一点的,能够将他人的利益放在心中,时刻想着为他人创利,散财予他人。唯有做到这一点,才有资格聚人、有人,进而有土、有财、有用,进入财富体系的正向循环,走向良性发展的大道。对此,《大学》言“财散则民聚”,将这层意思讲得清澈明朗。当面对具体的财富问题时,以散财来聚人就是有德者的具体行为。
  散财和生财矛盾吗?《大学》中的财富观看得很是明白,两者之间不仅没有矛盾,且互生互养,散财则生财。与“生财”有矛盾的不是“散财”,而是“聚财”,《大学》云“财聚则民散”。关于这一点,《大学》中关注到一个现象,以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也就是说,违背常理得到的财富,终将失去。
  回到财富问题上,美德是滋生财富的土壤,这是因为美德是聚集人的关键。有了人,共建事业平台变得现实可行,进而有财、有用。何以聚人?财散民聚,以财聚人。能常常惦记他人利益、为他人创造财富者,是真有德。
       财富恒足的路径:生
  财富,是值得追求的,而财富恒足,更为人们所渴求。《大学》中明确地谈到实现“财恒足”的路径,整体的指导思想在于“生财有大道”,具体的要点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也就是说,创造财富的人比较多,消耗财富的人相对少,创造财富时力说快行,用度开支时宽舒徐缓。在创造与消耗之间,把握好多与少、快与缓的节奏,如此这般,则“财恒足矣”。
  在实现“财恒足”的路途中,无论是“生财有大道”的整体指导思想,还是“生之者众”的具体要点,皆在强调一个共同的观念——“生”。“生”的本义指(草木)生长,引申为生育、出生、生产,也指创造、创生。财富恒足的秘密在于“生”、在于创造。但是,财富不会自己“生”出来,要靠“生之者”,也就是要靠人去创造、创生。
  既然生财有大道,看来也有“小路”。关于生财的“小路”,《大学》中讲到“聚敛”型的财富观,引用孟献子的话,旗帜鲜明地反对聚敛财富,严厉批评那些聚敛财富者,说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号召自己的学生们大张旗鼓地声讨弟子冉求,甚至不再承认他是自己的学生,就是因为冉求帮助鲁国的贵族季氏聚敛财富。看来,反对“聚敛”财富是孔子儒家一贯的主张。这样看,“共创共享”的意识和理念,早在先秦儒家那里就诞生了。
  就《大学》的本义而言,很明显,生财的大道是就国家的财富体系而言的,那么,面向个人,它还具有意义和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经典的妙用在于它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有着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以期润泽每个人。
  财富不会自己“生”出来,就个人而言,要坚定地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就个人言之,在创造财富上多行动、多努力,在消费开支上量入为出,莫被形形色色的消费透支、消费贷遮蔽了心智,如此,则“财恒足”矣。
       正用财富的智慧:仁
  滋生财富需要美德,生财要走在大道上。那么,使用财富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呢?《大学》中提出“仁者”能正确地认识财富、使用财富,讲到“仁者以财发身”。反观“不仁者”,他们奉行“以身发财”。“以财发身”,说的是正用财富的智慧,是仁者的美德;“以身发财”,意味着将人生价值与财富本末倒置,是不仁者的行径。
  如何理解“以财发身”?以,这里作使用解;发,有发起、发扬、发越、发明的内涵,寓意着振奋向上的气象;身,代表自身,引申为自身所处的位置,也指生命的价值。“以财发身”讲的是使用财富与修身的关系。财富是工具,提振生命价值是目的。关于“仁者以财发身”,它的本义在讲,在上位的仁人、君子面对财富时,务于施与,正用财富,成就美名。这样的仁者,为儒家所歌颂;“不仁者以身发财”,说的是利用自身职位之便,贪于聚敛、敛财致富。这样的不仁者,为儒家所不齿。
  在今天,“以财发身”的财富观适用于每个人。毫不夸张地说,当下,人们生活在一个有史以来财富状况最为自由的时代,和生命安全一样重要,财产安全是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财产所有人可以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正因为使用财富是如此自由,正确使用财富才会变得更加重要。再读“仁者以财发身”,真正懂得财富之道的人,知道以财富修身、以财富养道,将财富用在善待他人、提升自己上。最终,将人生的价值安放于完善人格的追求、提升人生的境界,方是正途所在。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作为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在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财富又扮演何等角色?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在以《大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中,我们也能看到,先贤先哲们已经有很多思考。财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是如果只谈钱,恐怕人生的道路会发生偏航。《大学》中的财富观根植于儒家的整体思想之中,始终将修身立德置于人生追求的最前方,以道德来引领生命的航向。自然而然,道德也可以引领财富的航向。事实上,唯有对于修道立德者、仁者而言,财富才能真正具有价值。(李文文 )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下一篇:新中国成立前被授予少将的外交家伍修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