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内蒙古节能减碳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2023-11-06 18:51:50    内蒙古日报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青城之光”的机房里,红蓝相间的电光频频闪烁,云集信息以每秒1亿亿次的运算速率从这里直达用户端。

“它的运算能力相当于10万台家用电脑,可以同时满足高端科学计算与大规模人工智能训练的需求,应用覆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领域。”项目负责人徐星海介绍,目前,“青城之光”已为区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近100名客户提供了累计约5200万机时服务。

算力产业是一个高耗能产业。作为“东数西算”工程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的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通用算力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120万台,超级算力规模达到140P,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3P,算力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用电量较大。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和林格尔新区大力推动算力绿色化发展,推进绿色能源供给,让算力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6月,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所使用的风电、光电等“绿电”占比达到58%左右。

“目前,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绿色能源供给示范项目已获批复,建设项目包括风电30万千瓦、光伏6万千瓦、分布式新能源3.5万千瓦等工程。项目建成后,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绿电直供代替率将达67%以上,年度减排二氧化碳180万吨以上。”和林格尔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学军说。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内蒙古锚定“双碳”目标,积极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探索出一条以绿为底做排放“减法”的新路子。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内蒙古着力构建“1+N+X”政策体系,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科技、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住建、农牧等17项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制定氢能发展、能源保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9个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制定“路线图”,倒排“时间表”,内蒙古减碳降耗“挂图作战”,绿色发展步履铿锵。

向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强硬“亮剑”。坚决遏制“两高”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出台《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管控目录》,从准入、淘汰、节能、环保4个方面,细化8大行业30类重点项目管控措施。

“十四五”以来,全区新建项目中,“两高”项目占比大幅下降。

向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发力。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大力度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全面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集中打造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绿色生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

“十四五”以来,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完成进度目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显著提升,水泥、甲醇、多晶硅、铜、铅、镁等11个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家能耗限额先进值。

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双碳”背景下,内蒙古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破题解题、见行见效。

包头市率先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包头市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实施方案》,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力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锋城市、模范城市。

鄂尔多斯市抢抓“双碳”战略机遇,把新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以能源结构转型引领带动产业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全力打造“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集群,为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开辟新路径。

在乌海,减污降碳不仅是企业的必修课,还鼓了民众的“钱袋子”。2022年6月,内蒙古首个普惠公众平台“乌海碳普惠”小程序上线,用户通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轨迹,即可获取碳积分并兑换低碳好礼。

……

放眼内蒙古全区,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已凝聚起了社会共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1-2022年,内蒙古全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以上,完成“十四五”目标进度7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区能耗强度下降3.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分别增长34.5%和7.3%,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五位,有力保障了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动力源”,实现了节能降碳和经济发展协同并进。(记者 康丽娜)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市孕产妇系统服务率达99.43%
下一篇:新疆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