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大棚里,物联网设备成了农作物的“保镖”,实时监测蔬菜生长情况远离病虫害;村镇里,AI和云计算技术有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林场里,5G慢直播实时呈现特色菌类和油鸡的生长环境……在京郊乡村,一幅幅数字化新图景正在上演。
近年来,北京不断探路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记者获悉,目前本市涉农区菜田信息化应用覆盖率已超30%。根据规划,到2025年,北京将全面建成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智慧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到67.5%,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由2020年的44.9%提高到74.5%。
“慧种植”及时掌控农作物生长环境
金秋时节,通州西槐庄村科技小院里一排排冰淇淋萝卜长势喜人,紫色圆润的大萝卜已破土而出。记者注意到,萝卜田中竖立着一台小巧的物联网设备,铁杆插入土里,杆上挂着一台白色仪器。这是北京电信提供的物联网监测设备,能够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
“这台入地式物联网设备能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等7个方面的数据。”北京电信工作人员赵鲍飞介绍,这台设备还连接着智慧滴灌系统,当监测到土壤湿度不足后可以自动滴灌。这样的监测设备,每台价格在300元至600元不等,能够及时帮助农人掌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冰淇淋萝卜口感脆甜爽口,水分充足,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种植起来并非易事。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王思远正驻扎在该村科技小院进行科研工作。她告诉记者,冰淇淋萝卜非常娇气,如果温度不适宜或者水分管理不当就会出现裂根的情况。
今年,西槐庄村的冰淇淋萝卜通过大棚种植并利用智慧监测设备进行管理,裂根情况明显减少。“自然露天种植环境中10根可能会有5根左右裂根,智慧大棚里10根中可能只有1根会出现裂根。”王思远说。
村里的科技小院配备了智慧虫情监测设备、草地物候自动监测设备以及自动气象监测设备等一系列“慧种植”设备,通过5G和物联网等技术让农户实时了解种植环境,解决种植生产过程中“靠经验、拍脑袋、种不好、收入低”等问题。
这样的数字化种植场景在北京多个乡村遍地开花。密云区河南寨镇的数字化大棚里,高效的智能翻土机器人穿梭在田间地头;海淀区西北旺镇百旺农业种植园里,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助力下,高架无土栽培草莓在智能温室里茁壮成长……农民们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开启远程种地模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将渐行渐远。
“慧管理”村里走出科技治理新路
“村头的花椒熟了,可以收了”“村口喇叭声音大,麻烦小点声”“家门口线路比较乱,有安全隐患”……在通州区南三间房村的村委大屏上,显示出一条条村民用朴实语言自主上报的问题。智慧大屏根据具体地点,将问题精准派发给网格员进行解决。
“有什么事可以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上反映,村委看见就能马上解决,又方便又实用。”村民王阿姨说,现在这个系统成了村里的“12345热线”。
记者获悉,智慧大屏连接的数字乡村云平台具有网格管理、垃圾分类监控、水域防治监控以及康养守护等多个功能。平台利用AI技术、云计算技术对乡村进行网格划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通过摄像头等终端设备,实时掌握进出村的陌生车辆和人员信息;通过天翼数字乡村微信公众号,村民可以自主反映问题。
目前数字乡村云平台已落地北京多个村镇。记者走访北京延庆八达岭镇里炮村时,村委会工作人员正通过平台查看村内道路、果园、河道等区域的实时状况。
北京电信延庆区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勇介绍,依托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北京电信在八达岭镇多地建设“天翼云眼”AI摄像头和“天翼云播”系统,将动态数据接入数字乡村云平台。目前,八达岭镇16个村已经装上了数字乡村云平台。
记者从北京移动获悉,目前已完成“通州区100个智慧平安乡村”建设项目,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并无缝对接相关管理单位的系统,提升基层治理、社区管理能力。
“慧产业”特色农产品搭上数字化快车
在北京顺义龙湾屯集体林场,通信技术也助力当地特色产业搭上数字化快车。
龙湾屯集体林场利用森林资源,发展起赤松茸、竹荪种植以及林下油鸡养殖等特色产业。这么好的农产品如何卖出去?5G慢直播为农产品销售带来了新思路。
在种植基地,一排排稻草铺就的菌床下,灰褐色的赤松茸已经成熟,村民正忙着采摘、分拣、打包,争取以最快速度将它们送到市民的餐桌上。林下是菌菇,树上是一个个“5G+AI”天翼云眼,消费者通过5G慢直播就能看到菌菇的生长环境和采摘过程。
走进油鸡养殖农场,公鸡的打鸣声远远传来,一群群肥硕的油鸡欢快地在林间觅食嬉戏。这样的画面,也通过5G慢直播呈现在消费者眼前。北京电信乡村振兴“新农人”贠建伟介绍,北京电信在翼支付线上商城上架了林场的特色产品,网友在翼支付APP可以通过慢直播看到油鸡、菌类的生长情况,并下单购买,为特色农产品拓宽了销路。
借力数字化底座的基础支撑,北京乡村振兴将进一步提速。记者从市通信管理局获悉,将和市农业农村局合作推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到2025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要达到90%,5G基站在重点区域和典型应用场景基本全覆盖。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