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北京市将建第二道水源环线

2023-03-10 10:37:24    北京日报

由北京市水务局组织编制的《首都水网建设规划(2023年-2035年)》(征求意见稿)近日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内容,本市将以南水北调工程为核心,构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四条外部水源线路组成的多元外调水源通道;完善五大流域间水网沟通和区域内水系沟通,改善核心区的城市河湖过流能力。

回补五处地下水储备区

据了解,“南水”进京后,北京水资源紧缺状况得到一定缓解,但全市水资源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尽管近几年平原区地下水位持续回升,但与1998年末相比仍有亏空,水资源战略储备工程体系尚存短板。对此,征求意见稿提出,在国家水资源顶层设计框架下,按照“用足南水北调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的要求,构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四条外部水源线路组成的多元外调水源通道。

同时,形成市内两道输水水源环线。据了解,本市现有第一道水源环线以输送南水北调中线水和密云水库水为主,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和门头沟、房山、大兴、亦庄等地区用水需求。根据征求意见稿,在第一道输水水源环线基础上,本市将建设第二道输水水源环线,并结合第二道输水水源环线向外建设放射性输水支线,与已建工程一起形成“外部调水有通道、两环多支市内输水有保障、水厂供水多水源”的输水系统格局。新建的第二道水源环线,将重点保障城市副中心及拓展区和顺义、怀柔、昌平等平原新城地区用水需求,推进平原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并为地下水储备和河湖水生态修复增加水源通道。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提出,本市将通过沟通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为地下水储备区配备多区域、多水源、多路径的地下水回补通道,针对密怀顺、西郊、昌平、平谷、房山等五处地下水储备区分别提出回补策略,规划构建13个回补区域,打造30条回补通道,确保“补得进”。

建“通州堰”分洪体系

征求意见稿提出,本市将按照水利部工作部署,完成北京市防洪排涝规划修编。根据流域洪水安排和区域防洪保护要求优化流域规划蓄滞洪区布局;重点加快推进北运河流域的南口、白羊城、坝河口、南旱河等重要蓄滞洪区及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分得进、退得出”,增加洪涝水蓄滞能力约2200万立方米。

同时,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排涝格局,推进南旱河规划蓄滞洪区建设,进一步减少西部洪水排入通惠河,减轻首都核心区防洪排水压力。完成温潮减河工程建设,建成城市副中心“通州堰”2+2+1分洪体系,初步实现分流过境洪水,减少洪水穿城目标。

梳理修复东部南部水网

近年来,本市探索建立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河流生态补水体系,河湖生态修复成效显著,2021年,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泃河、拒马河五大河流时隔26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根据征求意见稿,本市将继续修复受损的河湖生态系统,恢复河湖良好连通性,恢复和改善河道有水状态,力争实现“五河复流清水绿岸润京城”常态化。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依托北京五大流域的自然河道,以恢复原有工程为主、新增连通工程为辅,完善五大流域间水网沟通,实现流域间的相互调节,互通有无。同时,完善区域内的水系沟通,根据全市各区的水网布局,以骨干水源通道为主,梳理卡口堵点,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骨干水源通道与各区重点河道的连通,为河湖的新水配置,以及雨洪水利用创造条件。例如,首都核心区维持现有“一环”“二环”水系格局,重点对紫御湾船闸、文慧闸和新华闸等三处卡点进行改造,改善核心区的城市河湖过流能力。海淀区围绕“三山五园”地区水系连通建设,以京密引水渠为主输水通道,完善密云水库与五一渠、清河等10条河道的水系连通。

此外,本市还将梳理修复东部、南部密集的水网体系,利用流域水脉网络带动东南部大型森林湿地公园发展带的建设,打造蓝绿交织的城市近郊生态空间。其中包括,建设东部水绿交融的生态家园,在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沿岸,继续大力推进平原造林,形成水韵林海的特色风光;建设南部蓝绿融合的森林湿地集群,推进永定河绿化工程,将永定河与三海子地区通过林地相联系;同时,恢复古代苑囿风光,通过历史风貌再现,将南部片区建设成为郊野游憩公园集群,形成中轴线南端的蓝绿明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辽宁持续深化央地合作加快重大项目落地
下一篇:陕西省首个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在洛南成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