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衣服容易,补衣服就难了,到处都找不到裁缝店。”在南京河西CBD某金融机构工作的吴凡女士最近发愁,孩子的一件新衣服在放烟火时被烧破一个洞,扔掉可惜,想要补一下,又找不到地方。
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喜爱的衣饰、鞋、包出现瑕疵却找不到地方修补,只能躺在衣橱里。心生遗憾的同时,不少市民会想起,小时候街头巷尾从事“小修小补”的工匠师傅们,不知从何时起淡出了人们视野。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3月2日,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创建,确保便民生活圈要有“一店一早一菜一修”。
多扎根老城区,摊点分布不均
“剪裤脚4元,裤子换拉链5元,换拉链头3元……”南京市秦淮区阳光里小区附近,68岁的陈奶奶坐在缝纫机前,脚踩踏板不停忙碌,留下一阵阵“嗒嗒嗒”声……她在缝纫机桌子前挂着一块白板,标明缝补价格。
“我下岗后就在这里摆摊,在这块地方待了十多年,基本上不下雨都会出摊。”陈奶奶告诉记者,“我年轻时在服装厂上班,当时政府鼓励退休或下岗员工再就业,我们就办了个证,凭劳动和小技能赚点钱贴补家用。”陈奶奶指着地上的白线说,“当时社区给我们划定区域,只要不超出这块区域,就没人驱赶或处罚。”
陈奶奶旁边还有3个修补小摊,分别是配钥匙、修车和修鞋的。4家摊户,为秦淮区红花街道阳光里社区居民带来便利。
65岁的王爷爷退休后就和老伴来摆摊修鞋。他身旁摆着女士高跟鞋、童鞋、男士皮鞋等各种鞋子。“基本上每天都有十几双鞋送过来,还有好多人特地开车过来。物价上涨了,修鞋价格也稍微涨了点,但一个月也就两三千元辛苦钱。”王爷爷说,自己几乎当了一辈子鞋匠,退休后想出来找点事做,既打发时间,也是发挥余热,为邻里乡亲提供便利。
“我们之前都认得,差不多同一时间来这摆摊的,一干就是十几年,大部分客户也都熟了。”修车的刘爷爷说。
记者走访发现,阳光里小区附近这种集中摆摊场所,在中心城区之外就比较少见了。在南京地铁2号线油坊桥站附近,记者兜兜转转3小时,仅看到两位推着自行车的修鞋师傅。用他们的话说,摆修鞋摊更像“打游击”。
“我们就推辆车自个儿弄弄,缝缝衣服修修鞋,有人来查就赶紧骑着车走。”在油坊桥站附近摆摊修补衣服的王爷爷陈奶奶,十多年换了六个地方,“也想找个稳定的,但付不起租金。”
在秦淮区陶李王巷附近,还有一种新的小修小补存在形式——店面房。和路边小摊相比,修补价格要贵一些。比如,牛仔裤剪裤脚,在路边摊一般只要5元左右,但在店铺内却要收费10元。店铺老板李成告诉记者,门面房一个月租金5000元,收费低回不了本。
年轻人也需要“小修小补”
在同事的推荐下,吴凡坐了17站地铁,在汉中门广场附近的一个社区找到一家服饰修补店。这家店门面不大,但活不少。“家里长辈是做这个的,小时候感兴趣也学了学,后来毕业就靠这个手艺贴补家用。”50岁的店主李伯伯说。
“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行当,估计以后衣服或鞋子坏了,只能扔掉。”吴凡略显无奈地说。
“这个手艺学习成本太高,修个鞋有时候一天也就百来块钱,还要从早坐到晚,不如送送外卖跑跑腿呢!”来店里修拉链的一名女孩子接茬道。
谈论间,李伯伯的手依旧忙个不停。据他介绍,每天都会有五六十件衣服送到店里,有的是修拉链,有的是改腰身。在采访的一小时内,店里来了10名顾客,仅有1名是年轻人。李伯伯也承认顾客多为中老年人。“这边房子多数还是老南京人自住,年轻人很少能找到这里来。”
张田大学毕业后曾留在南京工作过两年。她回忆说:“当时我住迈皋桥附近,有时网购了款型好看但尺码偏大的新衣裤,怎么也找不到地方改小,只能上班时把衣服大包小包地带去市中心找专营店改。”
贵重或有纪念意义的衣服,去找裁缝店、专营店修补改造,年轻人或许愿意为此支付一些时间和精力。“便宜点、没什么纪念意义的东西坏了,索性就直接扔了。毕竟精力有限,就不愿意在街上四处打听,寻找缝补师傅。还有的时候衣服坏了个洞,我们会在淘宝上买点修补贴、刺绣贴,便宜又好看。”修拉链的女孩子告诉记者。
“有这个手艺我还蛮自豪的,感觉大家还是需要我们的。”李伯伯称,还有很多老家在南京老城区但在外地打工的人邮寄衣服回来,托他改一改。
让更多服务走进便民圈
在陶李王巷经营“老陈修鞋店”的陈师傅告诉记者,自己18岁就和师傅学着修鞋,一修就是40多年。一开始,他和另外5个同辈人在街边摆摊修鞋,后来其他人都放弃了,选择送外卖或做保洁。“现在,来修鞋的都是老客户,他们会不断介绍朋友过来,和街坊打交道,也不是图发财,就混个熟络。”
采访中记者发现,南京从事“小修小补”的师傅基本都在中心城区的街头巷尾。老社区的熟人网络既让他们有稳定客源,却也受制于空间——一旦“挪了窝”,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对多数小本经营的工匠来说,转移到其他社区的可能性很小。如何方便周边缺少固定摊位的市民?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提供了一个解决范例。
3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莫愁湖街道水西门社区门口,磨刀、修伞等公益服务的摊位前围满人,磨刀师傅一手握着磨刀石、一手抓着刀柄正在忙碌。“正好家里有3把菜刀钝了,社区有这个活动就来磨一下。”市民陈纺带来3把菜刀,还拿了两把断了伞骨的雨伞。
水西门社区党委书记丁丽萍介绍,2020年社区就开始开展“螺丝钉在行动”便民服务,每年举办8次活动,服务范围主要包括修伞、磨刀、理发等,切实满足社区居民“小修小补”需求。这类服务采取的是同社会组织合作的形式,“每年社区会以招投标形式选择一个社会组织,由社会组织为社区招募手艺人,举办公益活动,为居民提供服务。”
2021年8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评审结果的公示》,全国共有30个试点地区入选试点城市,南京、苏州位列其中。2022年7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评审结果的公示》,无锡、常州、徐州、南通、盐城均入选。
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的科巷菜市场,是一个存在近70年的市井集市,最近经过改造,这里开设了“社区工坊”提供多种便民服务。“菜场升级后,生活更方便,配钥匙、修鞋、修手表来这都能解决。”秦淮区五老村街道居民程宣告诉记者。
在南京市建邺区好邻里生活中心,一个裁缝店内围了不少人,店主徐阿姨正在为牛仔裤改裤脚。南京苏侨好邻里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召彬告诉记者,好邻里生活中心在全国一共有64家,其中南京有32家,“我们今年内计划在南京新增6-8家邻里中心,确保更多南京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到便民生活服务。”
“过去,‘小修小补’摊点在城市中有很多,但随着新城开发、老城改造的推进,这类摊点逐渐远离百姓生活。”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冀宁认为,“小修小补”是“烟火气”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增加一部分手工艺人的收入,也给百姓生活带来方便。“打造便民生活圈也要根据百姓需求,‘小修小补’能否回归百姓生活,也要尊重市场选择。”王冀宁建议,“在新城区人流较大的区域进行试点,在有序开展城市管理的前提下,划出‘小修小补’摊点有序经营。摊点分布较少的社区,通过开展更多便民服务,帮助拓展新客群,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许 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