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内,一片四五米高的菌草林,顶着烈日,长得郁郁葱葱。一批菌草鹿角灵芝正在菌草林的遮阴下,快速生长。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和留学生大卫正在培养室里查看这批菌草鹿角灵芝的生长情况。
半个世纪以前,为了帮助贫困农户脱贫和保护生态环境,林占熺发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菌草技术。
多年来,这项“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技术,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株“幸福草”——
让“一带一路”不少沿线国家摆脱贫困
上个世纪80年代,福建山区栽培食用菌普遍以木材为原料,农户要种菇就不得不砍树。为解决“菌林矛盾”,林占熺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成功后,菌草技术迅速在福建应用推广。
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和电视剧《山海情》里的剧情一样,林占熺带着团队和6箱菌草种,来到距离福建千里之外的宁夏西海固,同时带来的还有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的技术方法。
荒漠戈壁,生态脆弱。林占熺仅用半年时间便攻克难关,让带头的27户农民每户种菇收入超过2000元。不少农民通过种菇,第一次见到百元钞票。
“扶贫草”开出了“幸福花”,菌草便被当地称为“幸福草”。
与前往宁夏扶贫同年,菌草也开启了它的“越洋之旅”。在那时还需“靠天吃饭”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林占熺和他的团队经过反复试验,仅用两年时间,便让“扶贫草”在异国落地生根。
如今,菌草技术已经推广到巴布亚新几内亚8个省份、16个地区,惠及8600多户老百姓。菌草产业也成为当地继咖啡之后的第二支柱产业。
受益的不仅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在斐济,菌草作为饲草,让旱季牛羊死亡率大大降低;在卢旺达,菌草技术让当地三万多农户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在南非,一个农户只要管理好10平方米的菇厂,就能摆脱贫困……
“中国菌草技术,使许多贫困农户告别了贫困,为非洲的脱贫起到了示范作用,并影响传播到了周边其他国家。”今年7月10日,林占熺在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首届高级别会议的一场分论坛上分享了“中国草”如何长成惠及多国家的“幸福草”。
通过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建设菌草技术示范基地、与联合国有关部门合作召开系列研讨会等交流合作形式,林占熺及其团队已将菌草技术在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推广,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绿色就业机会。菌草技术服务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3个目标,成为中国农业援外扶贫的品牌之一。
在国内外,菌草技术培训班已举办328期,有13631个学员参加学习。“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的当地居民,因菌草技术走上了摆脱贫困之路。
情接万里长——
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发挥作用
我叫许玉清,来自泰国;
我是梁卉欣,来自马来西亚;
我是李小莲,来自缅甸;
……
这几位华侨大学的在读生,正在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也将成为促进所在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开展人文交流的重要使者。
非洲贝宁籍的大卫,是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曾在菌草所协助翻译,今年是他在中国的第11年。
11年里,他从一名本科生成为现在的博士研究生,数次参与到菌草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在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团队已培养出26名博士、硕士留学生,他们在毕业回国以后,都为当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卫感慨地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来到中国学习,为我们创造了很多便利。刚来学校的时候,留学生只有10多个人,现在已经有100多人了。”
大卫用流利的中文介绍,贝宁的技术人员曾不远万里,来到福建农林大学学习菌草技术,回国后通过这些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不止如此,贝宁作为中国在西非地区的传统友好国家,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等领域广泛合作,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大卫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中贝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尤其是人文交流方面,既增进了民心相通,也为民众带来了旅游、教育、艺术、医疗等多领域的提升。
“可以说,不仅增长了收入,提高了生活品质,也提升了认知水平。”大卫称。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深耕,风光正好。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现年已80岁的林占熺,却还不想停下脚步。林占熺表示,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菌草技术能为发展中国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