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黑龙江青冈以科技助力产业链条延伸

把每一粒玉米“吃干榨净”

本报记者 方 圆    2023-12-22 11:36:02    人民日报

走进黑龙江青冈京粮龙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展示大厅里,一排排玉米深加工产品摆放整齐。

“白色的是玉米淀粉,黄色的是玉米蛋白粉,再往下延伸加工,能够得到L乳酸、聚乳酸。普通玉米一吨卖2300元,加工成玉米淀粉后每吨价格2900元,制成L乳酸每吨就能卖到8000至1万元,再进一步精深加工形成聚乳酸,价格可达每吨2万元。”公司副总经理王术山说,“通过科技引领,将每一粒玉米掰开揉碎,走精深加工这条路,前景非常广阔。”

2017年,黑龙江省淀粉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青冈成立,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与省内各大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向下游不断延伸,解决玉米精深加工领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青冈发展玉米产业,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带动一批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全县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已发展到14家,先后建设淀粉、麦芽糖、液态葡萄糖等系列产业项目30个,年产玉米淀粉210万吨。”青冈县工业信息科技局局长姜国伟介绍。

在青冈,不少农民既种植用于淀粉加工的大田玉米,也种口感香甜、可直接食用的鲜食玉米。

走进万德福食品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一箱箱鲜食玉米从生产线上下来整装待发。

“一穗玉米从采摘到生产完毕,全程不到3小时,用设备和工艺锁住新鲜口感。虽然采收期在每年8、9月份,采收完后存储在冷库,包装和发货根据市场订单运行,全年不停歇。”公司负责人阮万超说。

“与我们合作的高校技术团队,每年都会到田间搞科研,从种植到加工都有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直接帮助我们增加收益。去年在种植过程中运用‘品字栽培’技术,试种效果非常好,每亩增收500穗玉米,今年已全面推广实施。”阮万超说。

去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青冈县共建鲜食玉米产业研究院,围绕鲜食玉米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要求,重点在加强品牌建设、种植技术、速冻和真空加工技术、种养结合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快了鲜食玉米全产业链建设,提高了区域鲜食玉米品质和品牌市场影响力。

“全县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3家,种植面积17万亩,年加工能力4亿穗,实现产值6.8亿元。产业链条延伸至玉米浆包、玉米须茶、玉米酒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青冈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洪福说。

“青冈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我们依托资源优势,把玉米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今年玉米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10亿元以上。下一步将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加大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力度,不断推动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向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绥化市委常委、青冈县委书记袁成宝表示。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进
下一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