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内蒙古呼和浩特赛罕区因地制宜促发展

产业路子对 村民得实惠

本报记者 张 枨    2023-12-12 11:31:47    人民日报

“谁能想到这片撂荒了20多年的荒坡,如今成了我们村的胡萝卜种植基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后窑子村的一片山坡上,村党支部书记赵利俊感慨不已。

“我们村依山而建,能开荒复垦的土地基本都是山坡上的沙土地,可坡陡地少杂草多。”赵利俊回忆。2021年,赵利俊外出学习后,发现了一种适合在沙土地种植的胡萝卜品种。“可当时却没有多少人相信这荒坡能种出胡萝卜,为此,我们村两委干部商量,只有试种成功,让村民看到前景,才能发动大家一起干。”赵利俊坦言。

没有道路,机械化设备上不了山,村里的党员带头修路;山上没有水源无法灌溉,村两委干部四处筹集资金建设农灌蓄水池;引进优质种子、流转土地需要资金,村两委干部自掏腰包垫付……通过村党支部带头开荒复垦,荒坡变成了良田。如今胡萝卜种植基地发展到16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3年前的8万元提升到480万元。

“后窑子村是赛罕区基层党组织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为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供了思路。”赛罕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石磊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村党支部星级化建设行动,持续提升村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能力,争取让更多乡村变劣势为优势,实现产业发展更大突破。”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杭州市临安区积极引才推动乡村振兴
下一篇: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