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让乡村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顾仲阳    2023-12-01 15:04:54    人民日报

让乡村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既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又要建平台、搭梯子,让他们更好带富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乡村非遗定能更好赓续农耕文明、彰显时代价值

 

从少有人知到畅销全球,四川省茂县羌绣非遗传承人李兴秀,培训学员超过2.5万人次,带动8000余名绣娘批量生产羌绣,将羌绣技艺广泛应用于服饰、箱包、家居和汽车用品中,极大推动了羌绣的传承发展。

乡村非遗凝聚着数千年乡土文化的精粹,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好非遗资源可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名,对传承发扬非遗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乡村非遗保护传承的人才缺口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传承人“真空”现象。以传统手工艺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55岁以上的手艺人占比超过五成,近60%的传统手艺人尚未找到传承人。

如何更好推动非遗保护薪火相传?

首先,应该提高年轻人从事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性。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年轻人充分认识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价值,特别是要让非遗与艺术形式、现代生活场景结合,让其融入现代生活,让市场认可其价值,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可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系统培养青年人才,对非遗技艺家族传承、学徒传承等传统传承方式形成了有益补充。浙江省东阳市在30多年前就成立了木雕技术学校,培育了大批人才,为东阳木雕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一些地方非遗传承机构与院校协同合作,院校发“订单”,非遗技能研习中心出师资,取得了不错的培养效果,值得借鉴。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院校教育培养模式。

乡村非遗保护传承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深入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促进传承人提升技艺、提高艺术修养,提升创新性传承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平台打造和资金扶持,强化传承人的“传帮带”机制,更好发挥传承人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非遗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的产业化开发,让更多农民参与到产业链中分享收益,从而调动包括传承人在内的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传承发扬乡村非遗,要重视培养乡土人才,也要注重针对性引入外部人才资源。艺术设计、产业运营、市场营销等方向的专业人才,是目前不少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所欠缺的,引入专家教授、策展人、新媒体传播推广人等外部人才资源,可以很好地补短板、强弱项。政府应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在外来人才创业、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扶持。村集体可以在场地提供等方面提供支持,把真正热爱非遗的“外乡人”变为“在乡人”。

乡村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让乡村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既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又要建平台、搭梯子,让他们更好带富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乡村非遗定能更好赓续农耕文明、彰显时代价值。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浙江宁波奉化区:校村协同打造“网红乡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