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和美乡村,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顾仲阳    2023-08-11 10:13:58    人民日报

前不久去浙江采访“千万工程”,一个个景美、民富、人和的现代化乡村,让笔者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一路下来,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绍兴市鉴湖街道坡塘村。

这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没有奇山异水,一度还是个“后进村”,如今却成了“乡村振兴先行村”。村党委书记罗国海道出发生巨变的秘诀:“我们在乡村建设中突出差异化、个性化定位,留住乡风乡韵乡愁,农文旅融合发展,蹚出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新路。”

漫步村里,笔者对罗国海的话有了更深的体悟。一处村居外墙玻璃橱窗内,陈列着一杆旧秤,取名“百姓心里有杆秤”,成了游客打卡点,一个个这样的“微改造”“精提升”让村子韵味十足。旧手扶拖拉机、破蓑衣草帽、废柴垛摆放路旁,扫下二维码可看劳作场景,体味田园生活。曾经的老印染厂、老茶厂改建成博物馆、艺术馆,留住了村子的文化根脉,吸引八方来客寻找乡愁。

乡村如何成为亿万农民的幸福家园?村庄如何吸引人气、焕发活力?坡塘村的发展实践,给各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启示。

和美乡村建设要打造风味独具的乡韵,拒绝“千村一面”。一座小桥、一塘春水、一种传统手艺或特色小吃,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独特的符号,要保护好这些特色元素。乡村建设中,既不能照搬城市套路或者“以洋代土”,把村庄建得不伦不类;也不能统一模式搞“千村一面”,而是要统筹考虑自然景观、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因素,与自然环境融合,体现风土人情特色,精心打造一村一韵。

和美乡村建设要留住乡愁,不搞“大拆大建”。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离不开拆旧建新,但不能大拆大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是乡村鲜明的标识,也是乡村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乡村建设要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尽量保留山水原生态,保护好传统村落街巷,守护好老屋古树,留住乡愁乡情的寄托。

和美乡村建设要涵养淳朴向上的乡风,不能“有形无神”。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重视地方戏曲、古法手艺、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发扬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邻里关系、乡风民俗。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礼堂等平台,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文明家庭评选、道德积分评比等活动,积极培育遵纪守法、讲信修睦、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提振广大农民的精气神。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新征程上,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优质肉蛋奶丰富“菜篮子”
下一篇:用艺术点亮乡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