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发挥资源优势,做好转化文章,激发基层首创精神,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链条升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力打造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努力探索乡村振兴“黄山模式”。
产业欣欣向荣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以山地为主,“八山一水一分田”。为守住乡村的生命力,端稳粮食饭碗,让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景致重回乡村,该市创新思路开展工作,因地制宜、各出妙招,整治撂荒土地,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让“撂荒死角”焕新为“富民粮仓”。
黄山区对抛荒地复垦恢复种植水稻集中连片面积两亩以上的给予200元/亩补助;休宁县对复垦撂荒耕地50亩以上种植粮食作物的给予400元/亩奖励;黟县将撂荒地整治纳入该县“四个千万”扶持政策内容……好政策不断落地田野,让种粮农户更有奔头。“去年,我种再生稻正好错开了高温干旱期,收益挺不错,今年种植了200亩再生稻。”黄山区新丰乡种粮大户王三六介绍。
身为粮食主销区,黄山市勇担粮食安全重任,尽己所能。去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其中产量增幅居安徽第4位。主动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造试点,全市规模连片最大耕地面积由580亩变为2200亩。探索山区农业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广大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
漫山遍野的茶园穿插在绿水青山间,绿色防控的诱虫黄板星星点点插在茶园内。黄山市近年来一直致力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全域推进茶园绿色防控,茶叶综合产值超230亿元,出口额占安徽87%、全国1/9。
聚焦“土特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六业千亿”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预制菜等产业,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立足资源禀赋。挖掘“中国御医之乡”精髓,发展大健康产业,创建“徽五味”(黄山贡菊、徽灵芝、绿萼梅、祁白术、祁黄精)道地药材品牌,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培育“十大皖药”基地6个,全市菊花种植面积9.48万亩,综合产值43亿元,亩均效益0.92万元。
以大食物观推进种养业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和绿色食用菌产业,推广山泉流水养鱼;攻克商品鳜鱼本土化工厂化养殖难关,2022年产量达314吨,产值近40亿元,带动就业3万余人,实现从无到有、创历史新高。“徽商故里”连锁餐饮店走出黄山,26家分店彰显徽菜独特魅力,徽菜在北京市场占比达4成,在全国餐饮市场占有率达4%。
创意乡村运营。注册运营县乡村三级运营公司418家,实现营业收入2.04亿元,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4267.8万元;农村产权交易完成进场交易1714宗8亿元。所有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668个村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占比97%,入股农户9.7万户,资金5.4亿元、土地11.1万亩,收益9588万元。
生态和谐向好
初夏,粉墙黛瓦掩映在满目青绿中,潺潺的新安江水蜿蜒流淌,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如一颗颗璀璨明珠点缀在阡陌之间,呈现出“一半烟火一半诗”的迷人景致。黄山市深谙生态的价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两山”理念重要实践地。接续开展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加快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
推进污染防治源头治理,累计实施污染整治项目325个、投入207亿元。在安徽率先推广农药集中配送,乡镇、村农药配送网点覆盖率达100%、85%,建成全市农资“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农资进销全程可追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90%以上。实施智慧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争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依托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打造绿色达沃斯,成立安徽首个生态产品交易所,发布安徽首个GEP核算地方性标准。也正是因为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得安徽首单林业碳汇交易、首个“零碳”会议纷纷落户黄山市。
黄山市率先实施“五微”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创新农村环境整治,推动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五微”行动,探索开展村庄变景区、创意变生意、农房变客房、生态变业态、资产变资金“五变”,实现产业丰美、环境优美、乡村纯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五美”目标。
过去村民的老房子年久破败,大多拆了重建,造成“建设性破坏”,现在的老房子成了“香饽饽”,许多人通过产权转让购买老房子改建成特有的徽派民宿,客房单价远高于五星级酒店。
依托厚重的徽文化资源,黄山市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使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乃至古桥、古亭、古道、古碑都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该市推动古民居、古村落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引领,累计投入110余亿元保护徽州古建筑,获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新增中国传统村落39个、累计达310个,居全国第2位、占安徽65.9%,保护传承13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百万余件文书典籍,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等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安徽首位。
依托徽州古建筑发展乡愁产业,徽州民宿达3200余家,跻身全国首批9个“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民宿客栈年经营收入达20亿元以上,带动乡村旅游覆盖70%以上村庄,去年接待游客超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亿元,10万农民变身旅游“服务员”。
人才源源不断
“徽,由山水人文四个字组成,寓意美好。徽州,一个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瞧,这是我在黄山的新家,就坐落在新安江畔……”黄山学院的外籍教师卓文将家安在了黄山,不仅成为新黄山市民,更成为展示推介黄山乡村的推荐官。乡村变美丽,人才自然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青年人才集聚于此创业创新,为黄山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黄山市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统筹推进“四千工程”“迎客松英才计划”等,抓好特色人才开发培养。“千名干部”下乡助力乡村振兴,选派驻村干部、金融专员、专技人员等1300名各类人才下乡服务乡村建设发展,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实施乡村创客引育三年行动计划。引育乡村创客,评选认定黄山“乡村创客之星”和乡村“土专家”、组建乡村“土专家”工作室。推出“乡村推荐官”等培育项目,100余名优秀导游转型乡村推荐官。引流“新黄山人”到村创业创新,吸引有情怀的文艺界、新媒体人士及企业家等成为“新黄山人”,在乡村一线创业发展。
31岁的孙中正两年前在村“两委”换届中高票当选休宁县商山镇阜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也是阜田村建村以来最年轻的“村书记”。孙中正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20余亩,带头试种小香薯,希望带动老百姓通过规模种植增收致富。
党建引领“火车头”,乡村振兴“阔步走”。黄山市坚定不移推进组织振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山“中国好人”回信精神,推进乡风文明,以实施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为抓手,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抓实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夯实基层组织,开展“头雁领航”行动,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列席乡镇党委会制度,选调近400名乡村干部赴先进地区体悟实训,开展村党支部书记、选派干部“擂台比武”100多期1500余人次,招考一批全日制本科生到村任乡村振兴助理员、农村专职工作者。深耕乡村治理,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深做实信用治理,引导广大村民向上向善,促进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