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常熟之地“新粮农”

2023-06-06 16:13:58    农民日报

江苏苏州常熟市,中国最富饶的县市之一,2022年以2780亿元的生产总值,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四。

常熟也是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目前仍保有近50万亩耕地,其中粮田约占27万亩,是苏州地区种粮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全年粮食生产总量常年保持在23万吨以上,足以保证全市100多万城乡居民的口粮需求。

2023年,常熟市委、市政府最新出台以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百万收入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并优先扶持粮食类家庭农场。

经济发达地区为何如此重视粮食生产?家庭农场靠种粮能突破百万营收的底气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常熟市采访调研。

 

家庭农场主取代小粮农

汽车驶入尚湖镇河金村,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金黄,成熟的小麦挺着沉甸甸的腰杆随风摇曳。

“我们夫妻俩在村里承包了370亩地,一年种小麦水稻两季,年种粮净收入在30万元左右。”尚湖镇明虎家庭农场主徐明虎说,“我家办农场种粮十多年,收入越来越好,下一步我们想种更多的地,但村里没有闲田。”

“河金村的每轮土地发包,大家都在‘抢’地。”尚湖镇农村工作局干部龚晓强说,“目前,村里2500多亩粮田由村集体和11个种粮大户全部承包了,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都在100亩以上,大家都想多种,没人愿意退出来。”

随着工商经济发展,上一代小农户年龄越来越大,常熟种粮人正在经历有序发展与退出的过程。这群人中也出现了“农二代”的新身影,尚湖镇张村久源丰家庭农场主张利强就是其中之一。

“留日硕士毕业后,我在日企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农民的孩子总有个田园梦。”眼前这位30多岁、晒得黝黑的农场主张利强回忆道,“2012年我回家接手了父亲经营的300多亩地,2014年又从几个退休老农那里流转了200余亩。”

与种粮“老把式”相比,“农二代”的观念更加超前。“接手农场后,我购置了烘干设备、无人植保机等,学习应用父辈不熟悉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既提高了农作效率,也节约了成本。”张利强说,“同时,我也注重品牌经营,2018申请注册了‘虞娘’大米品牌,目前500多亩地的大米均实现了线上自销。农场每年净收入超过50万元。”

常熟的粮田正在向种粮“老把式”“农二代”等职业种粮人集中,家庭农场是他们经营的主要方式。据悉,常熟市100亩以上的种粮类家庭农场共1001家,其中1000亩以上的15家,合计种粮2.85万亩;300-1000亩的166家,合计种粮6.94万亩;100-300亩的820家,合计种粮15.41万亩。100亩以下的“小农户”还余有188家,合计种粮9700亩。种粮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约占全市粮田种植面积的96%,可以说,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常熟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已经取代了一家一户的小粮农。

 

农机手拥有新身份

还未走进尚湖镇新和村和美家庭农场,就听到了农场主周建忠爽朗的笑声。“我是修摩托车出身,后来买了农机给农户服务。”眼前这位40多岁、身材高大的农场主介绍,“2007年新和村开始统一发包土地,当时想自己懂农机,种粮也会不亏钱,于是就开始种地。”

“农场现在种了520亩地,每年以自有农机进行服务近1万亩次。我在农机上累计投入了250多万元。仅谷物烘干机就有3台,合计每天有45吨的烘干量。”周建忠指着其中一台高度近10米的白色烘干设备向我们补充道,“这是常熟市第一台无尘式油改电烘干机,从烧油到用电,燃料费用节省了近一半。”

“今年村里的地重新发包,我计划与内弟合伙再多包500亩,这样农机能在地里跑得更‘欢’。规模上去了,机械化种粮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周建忠的未来计划是利用农机种更多的地,而常熟农机手的“老前辈”宗建东则吸纳了许多像周建忠这样的优秀农机手,充分发挥农机规模化优势。

“我对机械很感兴趣,1999年高中毕业后,借了21.7万元,购置第一台收割机,从事跨区农机服务,十年跑遍了大江南北。”常福街道虞美润家庭农场主宗建东回忆,“2009年我开始在常福街道包地种粮,从180亩到3800亩,每3-5年上一个台阶。现在农场的田都是自己管理,聘请管水、机械等业务员维护。这3800亩地,我基本每天开车跑一遍,看看哪里需要浇水、施肥、收割等。”

“这是我们首创的‘农机上一层’,将农机库房设计成自动升降的两层,轻型机械放上面,以充分利用紧缺的农用设施地。”宗建东介绍,“虞美润每年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超2万亩次,服务收入约占农场总收入的1/3。”

“宗总很有魄力,自己做好了还要带着大家干。2019年,他以自己的家庭农场为基础,吸收了一群农机手和种植大户组建了虞美润农业专业合作社,现已有50多名成员。”常福街道农村工作局副局长何素忠介绍。

当问及成立合作社的初心时,这位老农机手话语中倍感年轻。“成立合作社是为了帮助农机手对接市场,将闲置的农机和市场需求对接,以机械化更大助力规模种植;同时可以借合作社平台共享种粮经验,带动大户共富。”宗建东说,“我对农业是有感情的,希望这样的平台能吸引更多会种地、爱种地的年轻人。如果常熟的地后继还有人抢着种,我这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也算可以交差喽。”

 

工商业者带来新思维

近些年,常熟工商企业家也开始回乡种粮,他们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三产融合带来了新思路。

“我的上一辈是搞园林绿化起家的,到我这一辈开始种粮养地。”常熟市辛庄镇有田家庭农场主王亚军说,“去年(第一年)种了660亩地,今年扩种到2100亩。同时自营‘苏稻主’大米品牌,这样效益更高。”眼前这位开着奔驰车、不到30岁的青年,有着朴实的外表,沉稳的谈吐,“下一步,我们将投资建设约120亩的生态园,开展亲子采摘、稻谷文化体验等项目,发展一体化农业,探索农文旅综合发展。”

据悉,常熟市辛庄镇已有近50年的种草皮历史,曾是苏南地区最大规模的草皮产区。“用农田种草皮,一年收两茬,每茬至少卷走10公分耕作层,这笔‘生态欠账’可不小。”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渔业渔政管理科科长潘云俊说,“2021年,我们开始引导辛庄镇改变传统农作方式,在平墅村先试先行‘退草还耕’,对2600亩草皮种植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目前,辛庄镇4500亩地已完成‘退草还耕’。”

当问及从“种草人”变成“种粮人”的感受时,王亚军的父亲王正元说:“我凭借种草卖草有了些积蓄,现在下一代对种粮感兴趣,我自是全力支持。这样的转变既解决了公司员工就业问题,又可以让搞绿化的30多名员工留下来种地,也能带来不错的收益,还能保护土地。”

比王亚军更早回乡种地的还有常熟市梅李镇金辰农场负责人殷金华,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江苏金辰针纺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2008年的‘镉大米’事件对我触动很大,当时我想到自己的纺织公司发展得不错,有条件且应当让员工吃上健康好大米。”殷金华说,“2011年,我在老家珍南村成立了金辰农场,12年来,金辰针纺织公司的一大部分利润都投到了这里,前后有6000多万元。我认为这些钱花得值,因为金辰旗下千名员工吃的都是绿色大米。”

目前,金辰农场占地1050亩,其中700亩基本农田全部种粮,约有450亩的富硒水稻种植区。“我们刚来的时候,没人愿意种这片地,因为前土地承包人片面追求高产,土壤肥力严重缺失。”金辰农场副经理陈金元回忆道,“农场一直在土地上‘下功夫’:一方面进行土壤改良,不用化肥、不用农药,采用田间人工除草;另一方面探索富硒种植,施用竹炭有机肥、氨基酸竹炭叶面肥。同时,将周边水塘清理整修为水库,确保水稻种植的绿水循环。水和土都有了保障,就能实现富硒农产品从种苗到成品各个环节的质量可控。”

“除富硒大米外,我们还发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畜禽粪便加工后还田种粮种菜,把品相不好的蔬果拿来喂养鸡鸭鹅鱼,这些绿色农产品直接在金辰线上平台售卖,富硒大米能卖到20多元一斤。”陈金元说。

今年年初,金辰共享农庄正式对外营业,品生态猪肉、尝鸭血糯米红酒、吃优质富硒大米……如此惬意的乡村生活,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高端消费群体。

“珍南村离常熟市区较为偏远,十多年前少有人气。”梅李镇农村工作局陈国庆科长说,“金辰公司的返乡发展有效带动了周边就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珍南村回流,曾经冷清的村庄现在又开始热闹起来。”

 

村集体探索新经济

站在古里镇坞坵村的高处,一眼望见的是统一规整的粮田和延绵数里的河畔花海,像这样数千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在苏南地区并不多见。

“我们坞坵是传统的种粮村,农业基础设施较好。2013年村集体农场开始种田,慢慢摸索出了经验,2019年坞坵村所有的粮地(4500亩)都由村集体农场统一规划经营。”坞坵村党委副书记、坞坵米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喆说。

“坞坵的种田能手多,村里多次讨论决定采用‘村集体农场+职业种粮人’双层模式。”坞坵米业专业合作社成员严卫新说,“村集体农场将4500亩地分为10个区域,选聘包括我在内的10个职业种粮人代村集体进行土地管理。收入由管理费(每亩400元)和绩效考核(根据粮食收成给予不同比例奖励)两部分构成,去年小麦收成也非常好,我的收入有27万多元。”

“从坞坵村的长远发展来看,‘村集体农场+职业种粮人’是较好的模式。”徐喆分析道,“首先,农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去年坞坵村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仅小田块整成大田块一项,我们就多了近30亩地;大片粮田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便利,这也是粮食增收的重要原因;村集体实现了大米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坞坵大米’能卖到3.8元/斤,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产品溢价。其次,统一的村集体管理能更好地实现产业链延伸。我们正着手打造坞坵‘稻’乐园,围绕坞坵稻米产业园和及周边水域展开,推进农田生产、田园旅游、农旅文化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与坞坵集体农场同时期成立的海虞镇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也探索出了一种新的集体经济模式。

“虞盛的经营方式是‘政府投资、农民入社、职业经理人运营’,即由7个村联合,海虞镇政府出资80%,农户只交100元作为入社费,剩余资金从合作社经营利润中补齐。同时,聘用我们这些经理人进行专业化运营管理。”虞盛合作社总经理窦祥龙介绍,“在粮食生产上,采用‘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双层经营模式。即粮食的种管收等前端环节交由家庭农场负责;虞盛主要专注于烘干包装、品牌米销售等后端环节,以解决烘干加工、仓储、销售等后端社会化服务不配套问题。”

“目前,虞盛每年提供的粮食烘干服务面积达2万多亩,有550吨的日烘干能力,配备一条日产50吨大米的生产线。”虞盛合作社副总经理朱珂蔚说,“我们的品牌‘虞盛大米’均价在3元左右,合作社成员(现有2529户)每两年分红20斤大米,且可以低于市价0.2元/斤的标准内购。通过合作社成员、企事业单位、商场超市这三大渠道,虞盛大米基本实现了自产自销。”

 

政府不懈推动新发展

为何常熟的家庭农场能够代替一家一户的小农种粮方式?这主要得益于十几年来常熟市政府在制度设计、平台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让想种粮、会种粮的人有地种。“常熟农业各方面基础较好,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因势利导,早在2007年就开始探索‘土地统一流转、集中发包’新模式。即承包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入股村农地股份合作社,村整合后通过农村集体资产交易服务中心再次流转经营,流转期限不得超过二轮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82.4%,其中粮食种植土地流转率达98%,基本解决了家庭承包带来的土地经营细碎化问题,为完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粮奠定了良好基础。”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顾维嘉说,“在经济手段的调控上,常熟以550斤(单位:每年每亩)中等质量晚粳稻收购指导价作为最低土地流转费的结算价,近几年的价格都在832元以上,确保了土地流出方的基本经济权益。同时,苏州地区还制定了《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依据条例对种植水稻的田块所在村集体给予420元/亩的生态补偿,为村集体积极规范开展土地流转吃了一颗定心丸。”

打造平台赋能家庭农场,让种粮的人能赚钱。“家庭农场有了规模,接下来的目标是让他们能赚钱。为此,常熟市政府在良种规划、农业机械化、农资集采等方面实施了不少扶持政策。”常熟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钱彪说,“我们政府实施稻麦良种补贴,每年制定品种推广计划,综合考虑品种成熟早晚、良种搭配等因素,种子政府招标采购率达95%;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目前粮食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对农药、化肥等农资实行零差价统一集采,在流通环节政府补贴18%,农资政府采购率80%以上。同时,供销社全域下沉54家农资供应点,农药包装、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智能网格化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近几年,常熟市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种粮新举措。

申请“常熟大米”地理标志,打造区域“金招牌”。“常熟大米一直深受长三角人民喜爱,这是当地种粮人热衷于自营品牌米的重要原因。各农场的大米从2.5元/斤到30多元/斤不等,其溢价率、消费受众千差万别。”钱彪说,“为整体打造区域大米品牌,2021年‘常熟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希望通过地标的优化管理形成品牌合力,将常熟好大米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推广品种自主化,筑牢常熟大米之“魂”。“种子是常熟大米的‘芯片’。我们正在推广常熟农科所优质粳稻品种,如‘常优粳9号’‘常香粳1813’等,这些自主培育的品种熟色好、口感佳、适宜苏南沿江一带种植。”钱彪说,“2020年,为推进优质品种繁育,常熟市政府投资3200万元成立了常熟市种业公司。去年,常熟农科所的水稻育种专家端木银熙培育的‘常优粳10号’,经受住了8-9月高温、10月初寒潮的考验,试验亩产破981.4公斤,创造了江苏省杂交粳稻类水稻最高产纪录。”

今年,常熟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更进一步。年初,常熟以市委乡村振兴“书记项目”为牵引和加持,推出了“百万收入家庭农场”计划。该计划旨在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加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抓粮食生产,原则上粮食类农场的评定占比不少于70%。“下一步,我们将以该计划为依托,建设农场数字化管理系统,以及时、全域、精准掌握种粮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要素,建设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同时,探索开展家庭农场养老保险补助,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农场主积极种粮的社会氛围。”顾维嘉说。

从300亩到1000亩再到2万亩,我们一路采访了16个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看到了常熟种粮人高昂的热情、政府不懈的努力,他们探索了“土地统一流转+集中发包”“集体农场+职业种粮人”“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国有服务平台+新型粮食生产主体”的双层乃至多层经营新模式,找到了经济发达地区粮食谁来种、如何种、如何种得更好的破解之道,共同推动着常熟从传统的“鱼米之乡”蜕变成农业高质量发展之地。

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指明了方向:一是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二是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三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四是赓续农耕文明;五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常熟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乔小力说,“常熟是有深厚农耕文明的,1700多年前,这里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岁得常稔’而得名常熟。现在,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片稻花飘香的土地,让常熟更加‘常熟’!”(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宋昱璇)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三江县:获3723万元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下一篇:看徽风皖韵“五美”乡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