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院落,几间农房,跃动着一群播撒知识的身影。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镇的科技小院里,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教授和专家学者带领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参与项目实验、农作物耕种、拱棚调研等,这里是老师们开展科研、产业规划咨询的落脚点,也是学生们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
专家教授下田教学,科技小院敞开大门,有啥问题小院师生现场解决,巴拉贡镇这个科技小院在当地小有名气。目前,科技小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土地保护利用、盐碱化耕地治理、保护性耕作技术、旱作节水高效农业配套技术、渗水地膜旱作技术。今年4月,沙化耕地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项目由室内实验转为大田试验阶段。
走进科技小院,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土壤改良科研团队负责人周春生,正忙着答复种植大户刘永刚的疑问。
“过去我们哪知道什么渗水地膜旱作技术,一直凭这么多年的老经验低头经营,算不上有多少效益。科技小院的建立,把最先进的技术和政策送到了家门口,不仅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实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同时也让农作物的产值获得了大提升,小院发挥了大作用!”刘永刚激动地说。
这样的教学随处可见。在巴拉贡镇辖区内的嘎查村,农牧民一碰到种养难题,第一反应就是向科技小院师生求助。
“小院中经常有农业专家的驻守。目前,完成了试验大田的土壤保水剂处理,下一步,将加装水表,测量数据。等到作物成熟后,对比数据后出成效。农闲之余到小院转一转,问一问,聊一聊,总会有一些高科技收获,有时候还能吃到小院里种的红枣和甜杏。”巴拉贡镇山湾村党支部书记杨荣说。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村党支部。一方面,师生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农民可用的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推广培训、科普服务活动,有效提升了当地农牧民科学素质,搭建起了校地共建的“联通桥”,为地方打造了一支“永远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小院虽小,作用却大。“通过科技小院,我们从书斋走向村庄,了解农业生产过程,掌握农牧民实际需求,在田间地头体悟农村发展,真正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内蒙古财经大学与巴拉贡镇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座谈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对智慧农业的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的见解,并现场与山湾村果蔬合作社签订了2023年消费帮扶采购意向书,科技小院的巨大引领作用正如雨后春笋般在杭锦大地上逐步显现。(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