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俺这多是‘吨半粮’了”

2023-04-06 15:20:33    人民日报海外版

春耕时节,鲁北平原。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新盛店镇五安庄村,麦苗进了4月越蹿越欢,微风里泛着新绿。

“返青关键期,得精心管护好。”当地农民王延岭蹲下身轻轻拨弄着麦苗,仔细察看自家小麦长势,“去年产量创新高,俺这多是‘吨半粮’了!照眼下长势,今年收成孬不了。”

作为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德州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其中61.8万亩地块平均亩产超过3000斤,实现“吨半粮”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说,“我们将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重大机遇,在全国率先启动‘吨半粮’示范创建,落实书记抓粮、党政同责机制,突出做好现代种业提升、高标准农田提升等‘六大工程’,努力探索粮食高产创建的新机制新路径。”

“去年夏收,一亩打下了1300斤麦子”

王延岭所在的夏津县地处鲁西北,盐碱地约占耕地面积的20%。

两年前,一则“市里要建‘吨半粮’示范区”的新闻让66岁的老王眼前一亮。2021年,德州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120万亩核心区单产1500公斤以上。“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两茬年亩产3000斤,这可不低了。”王延岭立马提出申报,自家“干时梆梆硬,浇后白花花,种一茬赔一茬”的50亩盐碱地被纳入示范区范围。

当年秋种前,老王的地块来了一拨人——夏津县“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土壤改良技术示范项目专家团队,刘长生是技术领队。“刘队长,我这地产量咋就上不去了?是肥不足还是水不够?你们有啥好办法?”见着刘长生,王延岭把困惑自己多年的问题一股脑抛了出来。

“关键要改良土壤结构,光施肥不行。”刘长生带着团队对老王的50亩盐碱地开展“改地增粮”工作:土地翻耕深度25厘米,农家肥配合微生物菌剂一起施用,修复土地生态系统功能。

照着专家团队的方法,王延岭发现梆梆硬的土疙瘩逐渐变得松软。更让他欣喜的是,依托县里统一推进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及农业设施提升工程建设,他的地不仅更“肥”,而且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去年夏收,一亩打下了1300斤麦子”。

昔日“盐碱滩”,今日“米粮川”。夏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苏景田说,全县规划了5000亩土地,进行土壤改良示范,突破盐碱地等中低产田改良难题,为“吨半粮”创建培育更多沃土。

“1000亩地一个人管得妥妥的”

“3号地块缺水,请浇水。”在德州市平原县鲁望农场,杨德平的手机收到一条提示。

轻点屏幕,杨德平向田间自走式水肥一体喷灌机发出指令,数十米长的机械双臂伸展开来,喷灌机开启作业模式,水雾均匀洒在麦苗上。“这大家伙有两大绝招,一是快,二是准。500亩地两三天就能浇完,用传统设备,怎么也得20天;还能根据土壤湿度精准浇水。”

走在杨德平的农场里,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一个传感设备,上面是太阳能电池板,下面带有无线发射装置。他告诉记者,利用5G、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对农作物生长状况、环境条件及病虫害情况实时监测,采集的数据同步至智慧农业平台,就能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杨德平同土地打了40多年交道。以前,春耕是最忙的时候;如今,他在农忙时过上了农闲日子。“那时候啥都靠人力,过了年就要准备化肥,然后‘搂草(除草)’、撒化肥、浇地,一天闲不住。浇水拿泵抽,还得凌晨3点起床‘抢水’,晚了沟里水可能就没了。”杨德平说,“现在不一样喽,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俺种地的好帮手,1000亩地一个人管得妥妥的。”

“在高基数上促进粮食单产提升,必须向科技要动力。”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丰勇表示,德州高度重视农机装备水平提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目前全市农机合作社398家,农机维修网点231处,建成集生产服务、仓储、烘干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民服务中心60余处。

全程机械化,种地更轻松,新农机、新技术让“老把式”的春耕充满科技范儿。

“还要铆足劲种好地、多打粮”

在德州,临邑县翟家镇翟家村种粮大户段希林挺出名,他有个“总粮王”的称号。

德州市去年举办“粮王大赛”,由市、县、乡三级评选,根据当年产量评出市级“粮王”。段希林报名参了赛。省市县联合专家组6月份来到他的地块,现场实打测产,亩产量达到839.2公斤,刷新了德州市小麦单产纪录。几个月后秋收,又传喜讯:玉米亩产1031.2公斤,也创了德州单产新高。

“不仅有奖金,还有荣誉,这是对俺种粮的认可。”聊起好收成,段希林难掩喜悦,他特别提到了一位“好友”——翟家镇党委书记宋默然。当地有个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粮”机制,各级党委书记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宋默然负责翟家村的1000亩麦田,段希林的地块正在其中。

“宋书记经常过来,今年光在我的麦地里我们就见了快10次。”段希林说,“上茬小麦遭遇严重秋汛,晚播苗情弱,当时大家都蛮担心。好在镇里带着大家提前启动春管,出台专项措施,帮忙协调清淤、放水,邀请农技专家进地指导我们开展促弱转壮,这才有了好收成。”

“跑得勤点,田间地头的问题就能及时了解,尽快帮忙解决。”宋默然说,“我们做好服务,政策支持到位,农民种粮也更有劲头,粮食丰收才有保证。”

“地里大小事,书记帮着、农技人员管着,俺不再是单打独斗,少操心多了。”段希林对今年小麦增产增收很有信心,“去年一亩地挣了1000多块钱,今年还要铆足劲种好地、多打粮,让收入再涨点。”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乡镇商超丰富乡亲生活
下一篇: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