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不断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供给

张志锋    2023-03-24 10:52:44    人民日报

“我喜欢我的庄稼,苞谷麦子土豆,我热爱我的土地。”这句话出自前段时间出版的一本《田鼠大婶的日记》,书的作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打春、立夏、秋分、冬至,每天记上几百字,一天一天串起来,就成了农家生活的原生态实录。用农家的话,记录农家的事,语言虽然没那么精致,但读起来格外顺溜。乡亲们读来觉得那就是自己的生活,城里人读来也被唤起浓浓的乡愁。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同样也要富足。应当看到的是,现在一些乡村里,农民们吃喝不愁,住房、上学、就医有保障,但文化生活却相对匮乏。闲暇时光的娱乐活动不是看电视、玩手机,就是打麻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不仅口袋要比过去更鼓,脑袋也要更加充实,必须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来提振乡亲们的精气神。

让乡亲们的精神生活更富足,需要更多的乡村文化载体。就像这本《田鼠大婶的日记》,记录乡亲们熟悉的日子,讲述乡亲们身边的故事。朴实的讲述让乡亲们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春风化雨般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智”长“志”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河北阜平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贵州台江县的“村BA”篮球赛,之所以备受关注,恐怕都与源自乡村、更容易让乡亲们产生文化认同有关。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不同、东西各异,广袤乡村孕育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今后要不断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更多的文化“土特产”活跃繁荣乡村文化市场,让乡村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乡亲们既是受益者,同样也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和各类文化活动骨干,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对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意义重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民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文艺活动、开办学习培训班、组织采风等方式,开阔乡村文化人才视野,提升其文化服务能力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让乡村文化人才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愿广袤田野中能成长出更多的乡土文化人才,以乡亲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更多源头活水,注入更多新动能。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致富门”
下一篇:“洋水果”鼓了村民腰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