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春雨绵绵,早稻育秧已经开始。“以前田块散碎,没有机耕路,机械进不去地,只能人工插秧,每人每天工钱起码150元,还得管饭,一天也就干个七八分地。”回忆起以前春耕的情景,澧县盐井镇伍家岗村种粮大户刘佐明感慨,“自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不但土地平整,而且小田改大田,还通了机耕道,农机能够来去自如。现在机械插秧一亩地只需要60元,既省力,还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
近年来,澧县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推出“丘岗建设模式”,推动更多的耕地变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通过平整土地,把“小丘块”变为“大沃田”,澧县围绕适应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需要,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逐步将“巴掌田”“斗笠田”集零为整、集中连片。通过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项目,全面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地力得到明显提升。此外,澧县还整体设计生态型改造措施项目,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沟渠,配置农田专用垃圾桶、物理灭虫器械,从源头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原来田小、弯角多,放水要放一天一夜才能到田里来,旋耕机一天下来只能翻耕一二十亩,人累、效益也不高。”聊到春耕,刘佐明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每块田里设置了放水闸,需要用水时打开闸门就可以自动灌水。有了高标田,种田轻松多了。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三高”。据有关专家介绍,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项目区可节肥13.8%、节药19.1%,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自发成为管护者。”刘佐明坦言,“当机耕路面因农用机械使用频繁,出现坑坑洼洼后,我自己也主动及时进行修复。”
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变了丘陵山区坡地“地无三尺平”的旧貌,让宝贵的水土存得住,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巴掌田”有了成方连片的模样,使得曾经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低效田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宜机作业的中高产田。与此同时,“建好、用好、管好高标田”的理念逐渐在农民心底扎根。(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