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勤春来早,63岁的张永根这几天已经忙开了。眼下,随着气温转暖,大棚里的茭白得抓紧疏苗。种了36年的茭白,整个农事流程自是熟稔于心,但从去年开始,老张多了个新课题:一季茭白,一季晚稻,如何稻茭轮作,既保“菜篮子”,又保“米袋子”,还能鼓起“钱袋子”。
记者赶赴位于浙江桐乡市乌镇镇金牛村的董家茭白核心示范基地时,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话说这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永根,是个技术“发烧友”,前前后后专利就拿了二三十个,像双季茭白的双膜覆盖、管育苗等技术颇为受用。
在乌镇镇一带,茭白种植面积约万亩,效益颇为可观。之所以启动这项新试验,着实属于张永根和当地政府想到一块儿去了。“随着‘粮经矛盾’越来越突出,肯定要找到一条新路子。农业与工业一样,都要不断升级,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张永根直言。
记者看到,大棚外的几丘田各领任务:小小一亩六分田,居然种有200多个茭白品种;与之邻近的是3个春茭品种“唱主角”,同样暗自较劲,以便选出最适宜的;一旁稻茭轮作的试验区里,地头盖有薄膜。等到6月初采完春茭,地块翻耕后晚稻即可登场。
“去年首次试验,发现了不少问题。春茭生长发育期短了,分蘖少,产量就低,当时就怕影响水稻种植。因此这个‘新双抢’里,时间把控很关键,宜选中熟偏早的晚粳品种,为茭白种植提早腾出茬口。”张永根已摸出些门道来,今年准备再确认。
那么,关键的效益产出如何?按照试验地块首年“成绩单”,春茭亩均产值5440元,晚稻亩均产值1650元,加起来7090元,比纯种茭白低些,但比纯种粮可高多了。不过,张永根信心满怀:“接下来随着技术稳定,茭白产量更高,再加上水稻全程无须施肥料,既节了本,米质还更好,我看行!”(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实习生 杨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