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王士照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的晚稻去年底喜获丰收。“种稻用了吾谷合作社提供的肥水,化肥用量减少了2成左右。”农场主王士照告诉记者,他的农场减少化肥用量后,不仅节约了成本,水稻产量和品质也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一亩田产1300斤水稻,比往年足足多了近100斤!水稻品相也好,订单企业很满意,一亩地能增收300多元。”在庐江县,和王士照家庭农场一样的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全县共计362户家庭农场在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时使用粪肥。
庐江县现有262个规模以上养殖场、562个规模以下养殖专业户,形成了生猪、蛋禽、肉禽、肉羊四个养殖板块。2020年,全县畜禽粪污产生总量共计145万吨。如何消纳畜禽粪污?如何将粪污“变废为宝”?庐江县在种养循环上下足了功夫,走出了绿色发展增效的新路子。
自2021年起,庐江县开始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全县遴选了14家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与153家各类养殖主体、383个种植主体进行对接,建立种养结合机制,消纳畜禽粪污。畜禽粪污经过处理转化形成粪肥,施用到农作物上,解决了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难题,同时提高了农田耕地质量,减少了化肥施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庐江县根据粪污资源分布和农作物需肥特征,将资源与需求进行整合,划分片区,实行绿色种养循环网格化管理。在各网格片区内,引导成立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主体,并以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为桥梁,高效对接片区内粪污资源与种植业主体,推进粪污资源就近科学还田利用。
位于泥河镇竹元村的蔬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了200亩特色蔬菜芦笋,公司负责人夏伟清回忆,过去,他经常跑到外地采购有机肥,路程长、费用高,一年在化肥上支出的费用将近20万元。
镇农技人员了解后,为蔬菜公司“牵了线”。禾硕绿色种养循环合作社是当地提供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与应用的服务组织。起初,禾硕合作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首次尝试为蔬菜公司的芦笋施用沼液。施用后,夏伟清一头“扎进”了菜地,每天观察芦笋的长势,没过几天,他发现芦笋的茎秆变粗了,长得比以前旺盛了许多。
“没想到用过沼液的芦笋产量提高这么多!现在我的芦笋全都用上了沼液,省了一大笔肥料费用,品质也上去了,芦笋变脆了,口感越来越好。”夏伟清说道。
截至目前,庐江县粪肥还田面积达到17.4万亩,示范区亩均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亩均节约化肥投入20元。据统计,通过粪肥施用,庐江县粮食产量稳中有增,蔬果品质明显提升,农产品增值20%以上,最高的可达2至3倍。
光是自己“埋头苦干”远远不够。近年来,庐江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设了30个粪肥还田监测点,跟踪评价粪肥施用效果,持续优化调整粪肥施用技术。同时,庐江县依托科研教学单位,开展绿色种养循环技术攻关研究试验9项,总结提炼了与当地农情相适宜的粪肥还田技术模式。
安徽省农科院土壤研究所承担了该县的粪肥检测、试验与监测任务。“通过抽检的粪肥可以看到,粪肥进行了充分的发酵腐熟,质量很安全。”课题组李帆博士介绍,“我们经过试验和监测发现,应用粪肥后,土壤有机质明显提升,团粒结构也变好了,监测评价显示,应用粪肥的农产品品质指标都优于单纯使用化肥的。”
近年来,庐江县高度重视绿色种养循环项目的实施,不断加大力度推进,将绿色种养循环纳入目标考核中。为了让越来越多的技术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庐江县还开展信息化监督,通过绿色种养循环监管平台,实现对粪肥还田应用社会化服务全流程记录、量化考核和可溯源化监管,坚定了农民使用粪肥的信心。
王士照信心满满:“通过粪肥还田的尝试,我们在种植水稻上有了一些经验,加上各级专家的指导和政府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把小麦种好!”(吴小文 潘志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