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青海多举措带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 补齐民生短板

本报记者 贾丰丰    2023-02-07 11:01:01    人民日报

天刚蒙蒙亮,家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德合隆村的牧民扎西才周就早早起床。裹好棉衣,伴着三轮摩托车“轰轰”的发动机声,扎西才周装好6袋牛粪,朝着县城的有机肥厂驶去。“一袋牛粪能卖10元左右,今天又收入了70多元。”打开微信上的收款记录,扎西才周笑得合不拢嘴,“从来没想过,牛粪也能换成钱。自从县里建起了有机肥厂,我每年光卖牛粪就能挣4000多元,同时我还在有机肥厂入了股,每年分红有将近5000元。”

为不断拓展壮大特色养殖业产业,久治县借助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政策“东风”,不断延伸产业链。“2022年,我们投入资金1.4亿元,建设生态畜牧业产业项目13项,奶制品加工完成日处理30吨目标,有机肥年销售突破3万吨,牦牛养殖基地水平有了质的提升,牧民群众收益持续增加。”久治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魏鹏说。

为带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青海省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促进就业。去年以来,青海省扎实开展稳岗就业行动,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到21.6万人,脱贫人口年度人均纯收入达到13035元,同比增长9.5%,比全省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3.2个百分点。此外,青海还全面深化协作帮扶,引进江苏企业17家,完成投资14.7亿元。依托江苏各类资源,安置2061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完成消费帮扶1.6亿元。14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落实帮扶资金1.29亿元,立足联点县发展需求,开展靶向帮扶。109家民营企业投身“百企兴百村”行动,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青海省还系统推进实施了一大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支持重点帮扶县发展,推动15个国家重点县与江苏相关地区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全力保障国家选派的15支科技特派团、23支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工作队、369名专家开展工作,为重点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在200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初步探索形成了同仁市特色村寨、都兰县路衍经济等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经验模式。加速补齐民生短板,确保脱贫群众基本医疗参保率、适龄子女入学率、安全住房保障率和安全饮水供给率不断巩固提升。截至目前,全省累计认定的1.9万名监测对象中,74%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守住了不发生整乡整村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接下来,我们将紧紧抓住产业这个关键和就业这个根本,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持续提升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坚持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充分发挥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科技特派团等帮扶团队作用,以东西部协作为重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青海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发展特色鸽产业 打响“新和鸽”品牌
下一篇:青海绿色产品输出规模达到80万吨价值超130亿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