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龙山镇示范区内,湛蓝的天空下,墒情监测站、自动化喷灌与水肥一体化智能设备在田间运转,却不见农民在田间忙碌的身影。在这里,只需要操作手机和电脑系统,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灌溉与施肥任务。
“从前大水漫灌一天只能浇五六十亩地,浪费水不说,效率很低,还会造成土壤板结;现在根据墒情监测站推送的数据精准分析灌溉用水需求,自动开阀定量灌溉,用科技替代人力,一天可以浇1000余亩地。”项目区种粮大户张洪郡说。
据悉,喷灌设备可以随时拆卸,不会影响耕作,水肥一体化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实现了灌溉与施肥同步进行。据张洪郡介绍,在灌溉环节依靠这套先进的自动化喷灌与水肥一体化智能设备,能节省90%的人工和40%的水肥,而且每亩粮食增产约100公斤,每亩地每年至少能增加300元的收益。
近年来,日照市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管、用,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分析立项、项目管理、运行管护全过程智慧化,促进了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全方位提升,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
例如,在“项目管理”App中的墒情监测智慧应用模块,土壤墒情监测站以“子母站”形式建设,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空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十多个墒情信息,并将监测参数实时上传至服务器。在与气象预报、水文监测等大数据综合分析后,针对区域内农作物情况精准推送土壤墒情、灌排建议及预警信息。各墒情监测站设有二维码,农民可通过手机扫描获取实时墒情信息。墒情监测站配备的5G传输高清摄像头,可实时查看设施项目区作物种植及设施运行情况。
通过连接“项目管理”App墒情监测系统,对土壤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测,根据作物对土壤含水量需求及设定的土壤含水量下限,可以自动控制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进行精准灌溉,充分提高水肥利用率。也可根据需要,通过App远程人工控制开阀实施灌溉。
胡宗涛也是上述信息系统的受益者之一。进入冬季以来,受天气持续干旱影响,麦田出现旱情。于里镇南寺村种粮大户胡宗涛,通过手机扫描土壤墒情检测站二维码获取麦田实时温度、湿度等数据,了解到麦田亟需浇灌越冬水。于是他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的泵房,通过刷卡取水,很快就浇完了300亩小麦。“过去都是用抽水机铺设水管浇地,一台机器一天最多也就浇几十亩,油费、人工费很高。现在好了,只需要到泵房轻轻刷一下卡,地头的给水栓就哗哗出水,几个小时就能浇完所有麦地。”
胡宗涛作为当地的种粮大户,共流转了300多亩耕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高标准农田建成前小麦亩产在七八百斤左右,建成后产量开始往上涨,现在普遍在1000斤以上。”胡宗涛感慨。
如今,日照市仍然在数字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技术化手段不仅可以为农田的养护、监管提供数字化支撑,也可以应用在对农民工的管理中。今年39岁的董世瑞,在工地上做了12年的农民工。这位农民工,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像机关的工作人员一样,用手机刷脸考勤、按月准时领取工资。让董世瑞和工友们得以安心工作的,是莒县农业农村局与山东西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并推广使用的农民工智慧管控系统。
据莒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负责人张玉峰介绍,该系统应用面部识别考勤,月度考勤数据自动关联到工资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莒县农业农村局农田管理科负责人尉国强介绍,我们还在系统中设置了出勤率等预警值,如果出现农民工出勤率异常等问题,系统会自动预警提醒,做到防患于未然。自从使用了该系统,我们对农民工出勤、薪资等情况基本能做到实时监控,逐步形成了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除此之外,我们与施工单位、日照银行三方签订《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资金托管协议》,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利用系统对资金支付在线监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