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南国,暖阳高照。在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的大寨村,层层梯田环抱于山间,绿意掩映的山坡上,一座座吊脚楼错落分布其间。一条条石板小路上,不时有手提各种年货的村民走过。春节临近,村里的年味越发浓厚。
大寨村地处知名的龙脊梯田核心区,近日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因为大山的阻隔,大寨村曾是贫困的代名词,当地一度流传着“嫁女不嫁大寨村”的说法。如今,村民依托农业景观龙脊梯田,过上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新生活。
冬日清晨,一声声鸡啼打破黎明的沉寂,一缕缕炊烟在农家升起。32岁的村民潘早香换上一身传统红瑶服饰,在火炉旁一边哼着瑶族歌曲,一边打油茶。母亲则坐在她身旁绣起了花,母女俩商量着春节期间的计划安排。
“现在我们主要是忙着准备年货,鸡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年菜。现在生活好多了,不像过去,一到冬天就为吃穿发愁。”回忆起过往生活,潘早香感触颇深。大寨村四面环山,曾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村仅有一条泥巴小道穿过层层山岭通往山外。村民只能通过马拉人扛、肩挑背驮,从山外运回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过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弯又一弯。”时至今日,儿时的顺口溜仍让她印象深刻。通往外界的山路,是她和母亲一步步丈量出来的。
生活条件过于艰苦、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生态破坏日益严重……面对莽莽大山和先辈遗留的一片片开荒之地,如何走出一条富民发展的新路径成为一代又一代大寨人不断思考的问题。经过各种尝试后,大寨村同桂林的旅游公司合作,村民积极入股水田,将世代在山坡上开垦的田地打造成景区。
“我家入股了近1亩水田,每年有上万元的分红。根据公司规定,我们统一放水插秧,统一时间收割稻谷。”潘早香说,现在种田就是种风景,期待新的一年,村里的旅游红红火火。
嗅到商机的潘早香一家,在村里较早开起民宿和餐饮店。“旅游最红火时,最多一天接待1000多位游客,做饭都忙不过来,需要找邻居帮忙。”潘早香说,开发旅游后,游客越来越多,整个村子人气越来越旺,村民们看到新商机,外出务工的青年纷纷返乡创业,村里的民宿和餐饮业迅速发展。
“现在靠山吃山,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为了丰富景观的多样性,新的一年,村里打算在山脚试点种植200亩油菜花。”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琼通说,他们见证了绿水青山“变现”的过程,将世代守护好这里的绿色财富。
在旅游的持续推动下,当地瑶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晒衣节”期间,不少当地居民展示织布艺术和瑶族服饰,“打旗公”、红瑶婚礼等特色民俗活动也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参观。“每当有游客到来,我们都会组织篝火晚会,表演民族歌舞等,很多外国友人都来这边体验。”潘早香说。
“瑶族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有时间就做手工。一件纯手工的红瑶上衣能卖到上千元,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情。”潘早香笑着说,文旅融合在助推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同时,也推动当地腊肉、竹筒饭、辣椒等特色食物和农产品的销售。
如今,独特的红瑶民族文化和壮观的梯田景观相互依托,成就了大寨村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态。“今年我们打算多准备一些年货,期待春节期间能有更多的客人来这里游玩。希望新的一年,大寨村的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更加幸福。”潘早香说。
(据新华社南宁1月6日电 记者黄庆刚、王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