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给农业带来了哪些改变?面对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多变的市场环境,新农人又有哪些应对之策?对此,云南省富民县农业农村局日前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其间,参加培训的103名学员穿梭在云南多个乡村产业项目间,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团队建设、实践考察等课程。
在交流环节,大家认为,农产品销售存在两大瓶颈,一是产品的特点不好挖掘,难以定位目标消费人群,市场打不开;另一个是销售渠道问题,电商平台较多,各具特色,缺乏专业的对接人才。
“这次来培训,就是想搞清楚我家的荠菜如何才能发展得更好?”富民县大营街道办事处麦竜村委会小麦竜村村民屠凤贵说。
屠凤贵是荠菜种植大户,从最开始的2亩发展到现在的7亩,屠凤贵慢慢建起了22个大棚,产量很高,一季下来荠菜产量在13吨左右,市场效益良好。
“打理荠菜主要讲细活,枯枝和杂草要及时薅掉,不能偷懒,保持适当的株距才能成活。”谈起荠菜种植,屠凤贵滔滔不绝,以前从未规模化种植过荠菜,这些看似简单的种植技术,是平时从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很多技术培训中学到的。经过多年边学边摸索,遇上难题就向懂技术的能手请教,屠凤贵已经总结了一套实用荠菜种植技术。
交流中,富民县德贵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富民县豌豆产业名副其实的带头人邓德贵向大家介绍,合作社生产的豌豆产品远销省内外,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重视销售地的消费习惯,比如合作社生产的高淀粉“镰刀豌”主要是为湖南、四川、广西等地方“量胃定制”,市场反响良好。
邓德贵还谈起自己的创业史,1998年,他通过流转土地,种了40亩大白菜,自此开启了“山野农夫”人生。2012年,他去台湾旅游时,偶然间尝到一种美味的豌豆,当即决定回家种植。然而,邓德贵在开始试种豌豆时,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技术不过关,种的4亩豆苗全都被水泡坏了,庆幸的是在培训人员和技术能手的指导下,邓德贵在第二年终于获得成功。如今,邓德贵所在合作社种植的豌豆,一部分被销售到周边县区,用作鲜食加工,另一部分被做成加工品,市场前景很好。为了满足生产,合作社不仅购买了自动化设备,还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建设加工厂,走现代化路子。
经过多年的发展,邓德贵已打造出“邓氏德贵”“菜小弟”等蔬菜品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周边的不少农户都慕名而来,向他请教种好豌豆的技术。从2015年成立至今,合作社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豌豆收获时节,高峰期每天要发出1000多吨。
“找到适合村情的产业,盘活家乡资源,带领更多乡亲共奔富裕路,是我创业路上的不竭动力。”邓德贵说。
施金雄是富平县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原本从事生猪养殖的他流转了142亩土地开种蔬菜。针对开发市场,施金雄认为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还要重视冷库建设,同时要关注绿色食品认证,打造专属于富民县的绿色“名片”。
“近年来,富民县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抓手,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显著。接下来,我们将紧密结合农户实际需求,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富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翟家胜 朱斌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