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牙膏4个“德育积分”,一包洗衣皂15个积分,两包方便面5个积分……别看金额不大,但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对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宝山镇大陡崖村的乡亲们来说却是一件既有面子、又很实惠的事情,因为这些积分都是他们通过环境保护、睦邻和家、乡村发展、公益奉献和自治守法等方面的优秀表现“赚”来的。
在最近1年多的时间里,发轫于大陡崖村的“德育银行”,已在西海岸新区11个镇街的176个村庄复制推广,全国等地前来“取经”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而这个创新项目的策划者、推动者——青岛卓越创新教育科技集团总经理高璇的故事,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津津乐道。
“我们一开始在大陡崖村开展了公益项目,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德育银行’的方式,让村容村貌有了很大转变,如今这里已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不仅窗明几净、环境优美,村集体收入也达到了40万元。”谈起自己的“杰作”,高璇感触颇深。
其实类似的积分超市在全国并不鲜见,那么大陡崖村的“德育银行”究竟“高”在哪里?从设计之初,高璇就一直在强调该项目的系统性,具体来说就是将所有碎片化的村庄事务整合成一套流程化的体系,以动态发展的乡村治理德育评价体系,形成正向的激励、引导氛围;通过打造数字化平台,对“德育银行”涉及到的所有信息进行管控;同时在每个村里打造一个实体站点,为积分兑换、公共服务和各项活动提供阵地。
“美丽乡村是村民自己干出来的,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村庄自治中是关键,需要激发出关心村庄、建设村庄的内生动力。乡村的‘内在’美了,外界资源的投入才能更好发挥作用。”经过近两年的摸索,高璇已构建起了对乡村治理、乡村自治的一套认知。
从2014年创业起,她在教育信息化行业已闯荡8年,传统教育培训课程的数字化赋能、教师培训、学生研学等是她的强项。一次偶然的机会,高璇来到大陡崖村并发现了村庄治理中的诸多问题,她发现信息化技术对在推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这个方面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可以很好地解决村民参与度不高、责任感不强的问题。
“有个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以每天60元、80元甚至100元的价格聘请义务工,可大家都觉得这个收入比在外打工少得多,谁也不想干。”高璇想,如果借鉴她做教育信息化的思路,是不是能激发出村民的潜能?
于是高璇与她的团队扎根大陡崖村1个月,挨家挨户到村民、联户党员家中走访、调研,帮助村里成立领导小组、运行评价委员会、积分审核小组和乡贤理事会;并且依照村规民约的相关要求,积极对接当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包括罗列成工作清单、设定德育标准,并最终与镇政府、村委会、联户党员、村民反复商讨后,形成了一套“1+5+N”的指标体系。
自此,“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从一个无形的、模糊的目标,成为有形的、明确的积分事项,并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全盘管控。在“德育银行”的引导下,大陡崖村村民开始主动自发地清理房前屋后卫生,开始积极组织清理困扰村里多年的“四大堆”(粪堆、草堆、土堆、垃圾堆)。据不完全统计,在宝山镇实行“德育银行”的村庄已清理7600余处“四大堆”,拆除违章建筑8000多平方米,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高璇与她的团队还通过“十个一”培训体系,培养现代乡村治理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开展一次调研,组建一套班子,进行一次动员,录入一套信息,举办一场活动,建设一个站点,策划一次开业,形成一套流程,呈现一套资料,组织一次观摩。经过“十个一”的历练,培养对象的治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一年多来,大陡崖村已举办了包粽子比赛、农民运动会、重阳节活动、‘乡贤回家’等一系列热闹有趣活动,全是村里自己的年轻人办起来的。”高璇说,“只有想办法让大家自己办活动、踊跃参加进来,才能提高村庄的凝聚力、提升村民的各项素质,大家也就会更积极地投入到村里的各项事物中了。”(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