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金融活水滋养广袤乡村。近年来,在政策引领下,结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助力提升“造血”能力。金融支农惠农成效如何?形成哪些经验做法?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对重点帮扶县予以倾斜支持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10个省(区、市)160个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金融机构持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扎实做好金融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
——信贷支持更有力度。
在陕西省柞水县,小小木耳做成“明星”产业。邮储银行陕西省分行发挥服务网络优势,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业龙头企业、木耳种植户等全链条主体提供全面、精准、稳定服务,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回乡吃上‘产业饭’,这离不开信贷资金有力支持。”柞水县下梁镇西川村谷子地食用菌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邹均丙说。
这样的案例,是银行不断加大服务“三农”力度的缩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介绍,近三年,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累计发放2.75万亿元,年均增长14.5%;大中型银行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分支机构将70%以上新增可贷资金用于当地,并降低贷款利率。
“银行不断完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持续加大重点领域资源投入力度,深入探索打造数字化、场景化、平台化、特色化县域金融服务模式,有效提升县域金融供给能力。”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古瑞说。
——保险产品不断丰富。
有了“双轨制”收入保险,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柑橘果农如今“放心大胆种”;特色牦牛保险落地推广,帮助四川红原县牧民稳定收入……保险机构结合各地“土特产”,积极研发特色保险产品,有力保障农业生产、助力农民增收。
“近年来,农业保险示范条款体系不断丰富,小麦、水稻、玉米等三大主粮制种保险、成本保险示范条款,生猪养殖保险以及森林保险示范条款陆续推出,《农业保险产品开发指引》制定发布,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优化农业保险产品供给,提升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会长王玉祥说。
据悉,今年前9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共计推出1327个,每个县至少有1款特色农产品保险产品。1至10月,全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328亿元,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34万亿元。
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断涌现
在金融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难题。各地各机构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克服困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在小额农贷发放过程中,金融机构普遍面临服务需求量大、面广、小额的情况,如何提高农户信息收集能力和服务效率,让信贷资金精准送达?
走进四川昭觉县三河村,脱贫户吉好也求家的庭院整洁、漂亮。“银行服务主动‘找上门’,为村民推介方便快捷的线上信贷服务。有了生产资金,大家迈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吉好也求说。
为吉好也求提供信贷服务的凉山农商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行依托四川省联社金融科技大平台,发展采集数字化、场景多样化、产品线上化、服务综合化的数字金融,自主研发农户信息采集App,为客户建立数字化档案,提升农户线上办贷质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2022年,凉山农商银行累计向昭觉县发放小额农贷2.38亿元,同比净增0.42亿元。
农业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分散风险,可持续地加大服务“三农”力度?
在甘肃省兰州市,当地建立“补偿+担保+信贷”合作模式,解决涉农客户担保难问题,提升银行放贷积极性。
“我们与省农担、省金控等各级担保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针对全省特色产业项目,合作推出‘农担加油贷’‘农担直通车’‘产融贷’等产品。”兰州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12月末,67家合作担保公司与该行合作,在保业务共计2798笔,余额57.72亿元。
此外,当地探索“银行+龙头企业+保险+农户”模式。“银行资金优势、专业服务公司技术优势、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优势相结合,不仅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且通过专业技术、服务指导,提升了农户致富信心与产业发展动力。这也为银行加强了信贷安全保障。”兰州银行有关负责人说。
为“三农”金融插上数字“翅膀”、多方联动提升服务能力……近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指导、银行业协会及保险业协会支持下,中国银保传媒发布了一批金融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典型案例,为金融机构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总结推广金融助力脱贫地区发展的有效模式,对推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希望金融机构持续倾斜支持重点帮扶县等脱贫地区,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农业农村部帮扶司副司长刘均勇说。
聚焦重点服务对象,持续优化金融供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释放巨大金融需求,也为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接续做好金融支农惠农工作?
专家认为,更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题中之义,涉农信贷服务也需相应升级。
“不同定位的银行应探索加强对农业现代化所延伸出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支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切入点,创新开发各类产品、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量身定做的优质金融供给。”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聚焦全产业链和龙头企业带动,不断优化信贷服务模式,加大乡村全产业链支持,积极探索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模式,大力支持县域产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刘均勇说。
聚焦到人到户,服务重点群体。“针对脱贫户生产经营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到户金融支持,加大对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的信贷投放,支持其就业创业,充分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刘均勇说。
保持政策延续性,引导金融机构主动作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充分发挥监管引领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在内部资金定价、审批权限、工作考核等方面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更大的政策倾斜,努力增加相关金融供给总量,优化金融供给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郭武平说。
“此外,以加强典型经验宣传推广为重要助力。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及时推广交流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大新闻宣传力度,讲好金融帮扶故事,带动提升整体工作效能。”郭武平说。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