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大江东|“锚定目标,聚力突破” 上海铺展“五个中心”建设“施工图”

曹玲娟 巨云鹏    2023-12-21 11:20:56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建设‘五个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

“一以贯之当好‘施工队长’,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

“锚定目标、聚焦裉节,攻坚克难、聚力突破,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上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12月18日召开的十二届中共上海市委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征程上上海发展作出的新的战略擘画,逐一定目标、明路径、提措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实干劲头,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一幅将宏伟蓝图落实落细的“施工图”,已经铺展在上海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建设者的面前。

闭环部署:以“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

一座城市,总是需要找准定位,谋定而动。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五个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城市的总体定位,是上海在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定位要求。

从“五个中心”出发,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持续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城市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大幅跃升。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十二届中共上海市委四次全会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五个中心”,成为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从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到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是完成了一个战略谋划与战术部署的闭环。”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形容说。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各有特点。口岸贸易总额稳居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余年排名世界第一,再保险“国际板”启动运行,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获批创建……

同样,对“五个中心”建设逐一把脉,能够明确各自的突破方向、发展目标——经济中心,要提升国际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金融中心,要提高国际化水平;贸易中心,要提质升级强化枢纽功能;航运中心,要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科技创新中心,要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在这次全会上,上海市委分别就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作出部署。比如,继续做大经济总量,努力在全球城市中持续进位。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机制,加大向社会开放共享力度等。

这些,都紧紧围绕上海肩负的使命任务展开,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主动战。

“五个中心”,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国际”,其内涵是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全会强调,要在境外主体参与、境内外市场联通、全球要素集聚和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补齐“五个中心”的国际化短板。比如,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强调“上海指数”“上海价格”“上海标准”的制定发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强调离岸贸易创新发展等。

同时,上海更加注重“五个中心”的联动发展。从发展规律看,航运与贸易相伴而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科技是第一动力。捏指成拳,“五个中心”功能和定位相互交融、有机统一,自然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

奋力一跳: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面向太平洋,上海历来是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百年变局变乱交织加速演进。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与自身能力的确定性,让上海这一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更加认识到改革开放的紧迫性。

全会强调,要坚定信心、奋力一跳,为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不懈奋斗。

奋力一跳,减少外部的干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会强调,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源泉,注重重点突破、规则对标、系统集成、风险防控,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改革,坚持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着力推动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全会对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临港新片区压力测试、制度型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出部署。

开放,规则博弈是当今世界十分重要的博弈。全会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试经验、试制度,将规则对标作为贯穿高水平开放的一条主线,就对接国际数字经贸规则、探索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作出部署。

配置全球资源的主体,是世界一流的企业。近年来,上海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体系,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同时,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加强企业直接对接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在“闯”和“创”上下功夫……

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2019年,上海创造了让世界羡慕的“特斯拉”速度。2023年,上海用“莫德纳”速度,再一次刷新了重点项目落地的上海速度。从7月5日美国莫德纳公司与上海市经信委、闵行区政府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到10月8日土地摘牌并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仅用3个多月,甚至比特斯拉项目用时还少1个多月。

速度的背后,是上海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已更新至6.0版本。当前,上海正以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为抓手,强化政策的清晰度、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改进行政审批,不断强化为企服务,更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更多项目跑出“莫德纳”速度。

扎根上海的电商平台拼多多近年来快速增长,市值接近2000亿美元。这其中,跨境电商业务不容忽视。“拼多多跨境电商业务发展还是不错的。”上海市委委员、长宁区委书记张伟表示,“我们要推动消费互联网平台发力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市场,有针对性扶持垂直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

作为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正着力于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样,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马坚泓说,“我们始终要把安全责任放在心中、扛在肩上,统筹发展与安全,在把‘施工图’变成‘实景画’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安全而影响发展。”

蓝海红海:要创造也要久久为功

上海城市人口多,机器人也多——数据显示,上海“机器人密度”为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126台/万人)的两倍多。

近年来,上海紧扣城市定位和未来前沿领域,坚持科技创新牵引,瞄准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元宇宙概念刚开始升温的2021年,上海就成为全国最早捕捉到其中蕴含产业机会的城市。绿色低碳、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赛道行动方案,上海也已发布。

不过,在这次全会上热议的还有另外一个“新”领域——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道理。全会明确指出,增强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是上海全面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文化消费对经济拉动效应同样显著。“如今,消费出现了无体验不消费、无场景不消费的趋势,这背后都需要文化的支撑。”方世忠说。

流量,不仅是当下热词,更代表涌动着的经济洋流。上海正在努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商旅文体展”深度融合,把文旅场所和文化活动打造为引流的端口,做好流量集聚和变现这篇大文章。

上海一直是入境旅游的首选口岸。2023年12月,上海市文旅局聘请7名国际友人担任上海国际旅游形象公益推广人。同样在12月,完成试航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外高桥码头移泊至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将于2024年元旦开启首航。

将“施工图”化为“实景画”,需要创新创造,也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心。开拓蓝海,抢占先机,同样需要坚持把长板做强,在红海中深挖自己的优势。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中之重,上海正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努力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仅以三大先导产业为例。2022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102项任务全部落地,全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1.1%。这次全会又指出,要配合制定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坚持以产线牵引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以创新药械国际化带动生物医药突破发展,以底层技术突破支撑人工智能迭代升级,加快建设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6月,上海公布《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

以更强烈的自觉、更务实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上海全市上下正自我加压,奋力向前。这颗东方明珠,一定会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和更加迷人的风采。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东方七日谈|扩大服务业开放,上海正当其时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