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养育自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新潮流。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总结了自我养育攻略:去好好享用曾经渴望却不可得的美食,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认真学一门曾被搁置的兴趣爱好……在“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重启人生”和“做一回纯粹的自己”?
事实上,“重新养育自己”概念虽新,但其本质做法和存在许久的某种心理治疗方法很类似。
在部分心理学家及心理治疗师看来,很多人虽然长大了,但内心还住着一个需要被关心的小孩,这就是“内在小孩”。当我们遇到自己的“内在小孩”时,常常会发现自己童年时期的部分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唤醒被称为“内在父母”的部分,来滋养和保护“内在小孩”。这与当下流行的“重新养育自己”的疗愈机制如出一辙——自己当一回自己的父母,不遗余力、拒绝内耗,好好疼爱自己。
弥补匮乏感,是很多人选择“重新养育自己”的初衷。不论是用“买买买”去抚慰曾经因物质贫瘠而造成的窘迫,还是用“玩玩玩”来满足不曾说出口的愿望,某种程度上都是成年人对自己内心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在实现相对的经济独立后,通过“重新养育自己”,勇敢且理性地面对自己的欲望,实际上也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探索的重要一步。
也要看到,“重新养育自己”的内核是爱,不是溺爱。若是把“重新养育自己”等同于无止境的自我宠溺,无疑是落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在“自我养育”的两大关系主体中,除了“内在小孩”的需求亟待满足,还有“内在父母”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成长。
当你意识到自身视野的狭隘,你是否会督促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更宽广的胸襟接纳琐碎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当你觉察到灵魂深处的怯懦,你是否会鼓舞自己“身披铠甲、心怀锦缎”,以更无畏的勇气迎接未知的挑战?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自我养育”的关键,从来不是物质上的肆意索取与沉迷,也不是上了多少个夜校、学会多少样乐器,而是在不断自我修炼中,学会爱、施予爱,用爱自己的方式,成长为内心最渴望的模样。
其实,“重新养育自己”并非一小部分人的专利,向美向善是一条永远也走不完的路。对于每一个期盼聆听内心声音,寻求更加丰盈、更具活力的自我的人而言,建立正向、积极的“自我养育”关系都有其必要性。
从年近60开车自驾旅行的苏敏阿姨,到79岁走T台、85岁开飞机的“酷盖”王德顺大爷;从正朋克的摇滚中年,到“在音乐的路上慢慢找回了自己”的妈妈合唱团,在人生这趟旅途中,或许他们未必是策马奔腾的骑士、披荆斩棘的勇者,但在那些看似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他们用坚毅的目光锁定梦想的方向,打碎庸常的桎梏养育出更好的自己,过上了向往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平凡人的英雄主义呢?
这正是:
目光锁定梦想,脚步拓土开疆。
重新养育自己,充盈内心滋养。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