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捧哏式对话、表情包战士,今天你“糊弄”了吗?丨睡前聊一会儿

成森    2023-11-30 11:24:16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朋友的吐槽,无法共情却不能置之不理;长辈来催婚,不胜其烦但又避无可避;一段对话,明明已经词穷却不知道该如何礼貌结束……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社交无能”时刻?面对窘境,适时说几句无伤大雅的万金油式“片儿汤话”、甩几张诙谐可爱人畜无害的表情包,既免去了相顾无言的尴尬、不至于因态度冷漠伤害到人际关系,也不会过度消耗自己的心力。互联网上,越来越多人修炼起了“社交糊弄”的功夫。

所谓“社交糊弄”,指的是以看起来不敷衍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的社交。有人贴心整理了百试百灵的社交糊弄法则:入门级的糊弄,有及时抓住对方关键词予以肯定的“同义反复”,如“你说的很有道理啊”“那确实”;也有专注于营造氛围的“夸张回应”,如以感叹词或一大串“哈哈哈哈哈”实现与对方的同悲同喜。更高阶的糊弄则化身“捧哏”,通过“然后呢”“你怎样解决的”等语句引导对话延续,满足对方的倾诉欲。

法则虽简,却包含了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必备的一些元素,比如关注、倾听、共情等等,核心要义是放大情绪、模糊观点。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当人们想从“被迫社交”的场景中脱身,便可巧妙利用这些“太极话术”,为自己搭建一湾低成本的社交“避风港”。

“糊弄”这个略带贬义的词汇,也折射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交流的无奈”。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邓巴数字”定律,即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上限大约是150人。但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与人的相遇变得容易了,不少人的联系人列表早已动辄上千人。对许多人来说,从容地应对膨胀的社交并非一件易事,社交速度和社交密度增加所带来的“社交倦怠”,已成为实实在在的时代症候。

在这个互联网无远弗届的时代,“社交糊弄”恐怕也是保持边界感的一剂偏方。长期以来,社交网络重塑着人与人的关系和交往。从“点赞之交”到“文字讨好症”、“社交糊弄学”,再到“群体性孤独”,不断涌现的网络热词,正是人们对网络社交模式和边界的不断探索以及反思。面对碎片化、并发式、即时性的线上社交网络,在一些分身乏术、难以感同身受时刻,用一些无伤大雅、不甚费力的小技巧,既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又容许自己拥有几分“留白”或许正是夹缝中的“最优解”。换个角度,当社交过载的压力袭来,“社交糊弄学”悄然走红或许也是一种提醒:除了被迫糊弄,学会“数字减负”,适度“反连接”,也是当代人必修的媒介素养。

话说回来,尽管“社交糊弄”已成为许多互联网冲浪儿心照不宣的社交技巧,但正如豆瓣“糊弄学”兴趣小组介绍中所说的,人们奉行的,是“清楚自己可以糊弄的范畴,而有选择地糊弄。”偶尔糊弄,张弛有度;过度糊弄,容易翻车。无论面对面,还是屏对屏,社交的底层逻辑始终不变:既要有赤子心,又要有分寸感。用心才能交得朋友,真诚才能赢得信赖,适度才能处得舒服。社交或许可以糊弄,但友谊是糊弄不来的。

这正是:

偶尔糊弄,交际有弛有张;

不失坦诚,友谊地久天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核能发展“三步走”后劲十足
下一篇:城市远距离供热正入佳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