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街区,听唐乐婉转,换心仪古装,宛若穿越回千年前的大唐盛世;在植物展馆,用手指轻轻一点,亿万年前的丛林世界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一场探险;在剧场看演出,没有座位和舞台,边走边看,一转眼便已是剧中人……近年来,沉浸式文旅项目成为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诸多分享讨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艺、沉浸式景区……沉浸式文旅为何让人着迷?如何更吸引人?
“沉浸式”并不是个新鲜词。无论是玩密室逃脱、剧本杀,进入似真似幻的“异次元空间”,还是打游戏、看短视频,以第一视角代入某个场景、探索未知世界,沉浸式“玩法”已潜移默化影响了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近年来,文旅资源牵手现代科技,碰撞出独特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如今,沉浸式文旅产业加速发展,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也为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提供了新方向。
沉浸式文旅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在于其满足了人们不断升级的文旅消费新需求。相比于看山看水看风景、一知半解听宣讲、走马观花拍照片的“观光式”“被动式”出游,人们愈发青睐体验游,注重体验感。这种体验感,可以是丰富的感官体验,也可以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参与沉浸式文旅,有人说“像是做了一场梦”,有人说“它不再只是一个游戏,而是成了一次真实的经历”。无论是还原跨越时空的场景,还是勾勒超越现实的梦境,借助数字孪生、体感互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虚拟情境与真实世界实现交互,给人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享受。
与此同时,消费者从传统游览方式下的观者,变为了沉浸式剧本中的参与者。当自然景观、文物古迹、艺术创作的展示展演从以展品、舞台为中心,转变为以参与者为中心,人们也更容易真情实感代入。完全沉浸于故事、角色和情境之中,或兴奋、或陶醉、或感动,收获忘我的临场体验,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虽说“万物皆可沉浸”,但这沉浸感究竟能打几分,却很难一概而论。当前,我国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存在原创IP影响力不够、上座率和复购率低等问题,也不乏“体验越来越雷同”“一味追求炫酷效果”“是场技术秀”等吐槽。个别地方在推进沉浸式文旅项目时,过分依赖技术外衣,盲目追求感官刺激,忽视了内容逻辑和文化内核。当丰富的视听感受简化为多彩刺激的镭射灯光、刻意制造的轰鸣响动,独特的文化表达由千篇一律的布景、刻板俗套的剧本演绎,优质的沉浸体验也就无从谈起了。
发展沉浸式文旅,如何避免陷入“技术秀”、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一方面,应在文化与技术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技术手段的生搬硬套或喧宾夺主,比如,若是古建筑被过于复杂的灯光音效所包装,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就很可能会被削弱隐匿。要通过充分挖掘在地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内容再生产,让技术服务于吸引人的好故事、打动人的新表达。另一方面,应坚持以参与者的体验和互动为中心,拓展多感官交互,丰富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打造不可复制的沉浸体验。
其实,无论是“速战速决”的特种兵式旅游,“重新发现日常”的Citywalk,还是能“超越时空”的沉浸式文旅,人们总在不断探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那些美妙的休闲时光。万变中始终不变的,是对美好体验的向往和追求。期待沉浸式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让“诗和远方”更加触手可及,让美好生活新期待不断释放、茁壮生长。
这正是:
沉浸文旅似梦幻,
虚实结合优体验。
形式内容两相宜,
美好生活更向前。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