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杯咖啡需要多少钱?去年,这个答案可能是二三十元,但在今天,不少人给出的答案可能是9.9元。今年以来,部分咖啡品牌率先推出9.9元的促销活动,越来越多品牌或主动或被动加入,一场价格战在线下连锁咖啡品牌打响。
曾几何时,咖啡是品质生活的代名词。提到咖啡,人们联想到的是装修精致的咖啡店、三两闲谈的好友、一段从容悠闲的时光。不过,为这样的环境、社交等附加值买单,人们往往需要支付数十元、上百元。这样的消费,即便不算贵,也称不上便宜。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品牌推出9.9元一杯的咖啡,毋庸置疑,充满了吸引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低价策略的效果非常直观。一方面,价格的降低,可以有效刺激消费需求;另一方面,9.9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宣传,为品牌带来了可观的流量,破解了获客难题。对于喜欢、习惯喝咖啡的人来说,品牌的信誉度让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的消费,对于从未消费过咖啡的群体,9.9元的价格换一次尝试,也可以接受。数据显示,某咖啡品牌从5月起推出9.9元优惠,第二个月付费用户数就创下了新的高峰,突破5000万,第二季度总净收入同比增长88.0%,营收创单季度最高纪录。你让利、我享受,品牌和消费者实现了双向奔赴。
价格战不是目的,打开更大的市场,赢得消费者才能让竞争策略可持续。一轮轮价格战,犹如大浪淘沙,有品牌屹立不倒,也有品牌黯然退出。如何将低价形成的优势延续,是对品牌经营策略和供应能力的巨大考验。价格竞争力的实质是单位产品成本的竞争。纵观如今站稳市场的品牌,都在降本增效上下了大力气。标准化设计和有限面积的快取店,极大的节省了租金;上游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善,可以以优惠的价格采购到原料;高频率推出新品、联名产品,丰富用户选择……低价是竞争壁垒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消费者青睐的始终是物美价廉的产品。从这一点出发,倒逼生产链供应链改革创新,实现降价不降品质,才能让消费者愿意一次次复购。
价格的调整,是品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反应。实际上,不仅仅是咖啡,薄利多销正成为越来越多赛道的策略。“雪糕刺客”在不少商超打折销售、多家新式茶饮新品大多降到了20元以下、会员制超市部分商品竞相降价……一段时间以来,品牌定价策略纷纷调整,这既得益于供给的不断丰富,也折射出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喝9.9元一杯的咖啡、去商场直奔B1层、点餐先看有没有团购优惠……如今,年轻消费群体日渐壮大,消费观念也日趋理性。“该省省,该花花”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人们不再轻易为溢价买单,而是追求用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生活。正如有网友调侃,咖啡“不是三十一杯的喝不起,只是9.9元的更有性价比”。
可以买大几千元的手机,但手机壳只选9.9元的;一顿饭可以吃几百元,但桌上售价2元的纸巾能不用就不用;为演唱会门票可以一掷千金,但视频APP的会员能借就借……年轻人“花大钱省小钱”的消费观,给市场带来潜移默化的变化,也给企业经营提供了新启发。或是降价让利,或是沉潜深耕,因时而变、随风而动,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这正是:
该省省,该花花,我的消费我做主。
降价格,提品质,竞争优势自此出。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