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闭幕式在广西南宁青秀山铜鼓广场举行。北京代表团(校园组)共收获奖牌156枚,金牌68枚、团体总分2210.5分,奖牌数、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分居全国第一,并获得了赛事组委会颁发的体育道德风尚奖。
捷报频传,多个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
参加本届学青会的北京代表团(校园组)由25所高校和34所中学的学生运动员、684人领队和教练员组建而成,共参加了包括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啦啦操)、武术、毽球全部十个大项的比赛。
运动会期间,北京代表团(校园组)各运动队团结拼搏,捷报频传,多个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展现出了北京队的风采和风貌。其中,篮球项目创造了四战全胜的佳绩,包揽了该项目全部冠军;足球项目获得1块金牌、1块铜牌;田径项目获得36块金牌、16块银牌、15块铜牌,取得了新的突破;游泳项目获得15块金牌、13块银牌、16块铜牌,又立新功;羽毛球项目获得4块金牌2块银牌1块铜牌;武术项目获得2块金牌1块银牌4块铜牌;健美操(啦啦操)项目获得6块金牌3块银牌2块铜牌。
以赛场为课堂,加强体育育人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关于体教融合工作的精神和要求,有效实现五育并举、全过程育人目标,加强体育思政建设,本次学青会出发前,北京市教委联合北京市体育局召开多次会议,就赛风赛纪、反兴奋剂等工作作出安排,要求坚决推进反兴奋剂工作,全面强化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意识。
本届学青会也是塑造青少年良好品格的教育平台。北京代表团(校园组)全体运动员、教练员将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贯穿于运动盛会的全过程,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梦、中国梦凝聚在集体奋斗中。10月24日,北京代表团(校园组)举行成立大会,并组织全体运动员、教练员和保障服务人员进行反兴奋剂宣誓,有效凝聚力量,强化精神引领,深化体育育人的大主题。
北京代表团(校园组)多支代表队在赛场上展开了体育思政育人课堂,真正做到以赛促教融思政,铸魂育人展风采。赛场上运动员们奋勇拼搏,胜利完成比赛任务,展现出新时代学生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和竞技水平,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各地区运动员相互切磋、相互激励,促进交流,增进友谊,为建设体育强国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注入了精神力量。
组织保障有序,营造良好参赛氛围
为推动学青会赛事组织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北京代表团(校园组)在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跟进赛事,强化组织保障工作,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丰富了赛事管理经验。
赛前,代表团领导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清华附中等学校慰问参赛队伍,了解备战情况;赛中,代表团多次召开调度会,要求各部门对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分析现存问题并调整,确保有序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在赛事举办期间,代表团成员前往现场,了解队伍队员、教练员比赛状态。
学青会期间,北京代表团(校园组)召开6次调度会,强化赛事组织管理工作,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协同运行,加强赛事服务保障和赛场慰问,营造了良好的参赛氛围,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了安全参赛、圆满完赛。
以赛事为杠杆,推动体教融合
在学青会举办期间,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南宁开幕。
在这场以“服务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青少年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大会上,北京代表团有7篇论文作大会报告,17篇论文作专题报告,26篇论文作墙报交流,共有16名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主会场现场报告。北京代表团共向大会报送了80篇优秀论文,共有50篇论文获奖,论文录取率达到62.5%,创历次最好成绩。这反映出在推动体教融合战略的进程中,北京市注重体育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以提升体育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践行以体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加学青会也是对北京市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一次大检阅。赛前,北京市教委采用“项目牵头校+协同组队校”的建设机制,集中高水平教练员组建团队,科学指导、安排学生学习和训练,不断强化运动训练效果,确保体育育人成果。
校园组多项赛事争金夺银,过去的弱势项目得到显著提升,三大球项目的成绩明显提高,体教融合极大激发了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以小学为塔基、中学为塔身、区级运动队为塔尖的金字塔型业余训练体系,经受住了大赛的检验。
此次学青会,北京代表团(校园组)以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凝聚各方力量,打出了出色的技战术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书写了“双奥之城”的时代风采,也为落实体教融合国家战略贡献出北京经验、北京智慧和北京方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