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出游的方式给家人多些陪伴,已是很多人的共识。据统计,2023年暑期机票订单中,家庭出游(亲子游、全家游、携老人)是增长最快的群体。如何与父母一起出游?这个问句一抛出,你就很可能会收获两种态度的回答:一种是羡慕同游,再夸赞一句孝顺;另一种则是委婉劝阻,同时附上现身说法。父母在,共远游,其乐融融还是崩溃伤心?
在社交媒体上,和父母一起出行的话题往往自带热度。有人开心分享和父母一起看世界的幸福,有人欣喜于在旅途中看到父母“放飞自我”的一面,有人推荐分享合适带父母出游的目的地……当然,开心之余,也不乏年轻人的吐槽。出发前“都听你的”,结果旅途中父母各种不满意,唠叨、埋怨甚至批评指责;兴高采烈出门,不看风景却被父母拉着讨论“人生大事”,话不投机争吵不断;生活习惯不同,被父母拉着早起逛景点;消费嫌贵,吃喝全靠“人肉背”,感慨“和爸妈旅游,像一次负重拉练”……年轻人的不吐不快引发共情,也道出一个疑问:和父母一起出游,一开始就错了?
错,当然不至于。旅游怎么玩才算尽兴,本就各有立场。是朝六晚十还是睡饱吃好,是争分夺秒逛遍景点还是随心漫游走哪是哪,是注重吃住环境还是看重打卡数量,每个人对旅游的预期不同,自然选择和偏好也不同,并没有非黑即白的对错。从更大视角看,能否愉快同游,并非独独是父母与子女要面对的问题。现实中,即便同辈好友、亲密伴侣,在同游途中一言不合闹别扭甚至情绪暴发闹矛盾,也是常有之事。可见,出游是否愉快,考验的是节奏能否合拍。
要看到,因阅历观念不同,父母子女间本身是存在代际沟壑的。成年离家后,年轻人会形成新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而父母大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固化既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上出游在外,吃住行游购娱等大小事宜都要面对,身处陌生环境、面对未知情境,子女与父母的距离更近了,相处的时间更集中,情绪难免会放大。网上年轻人的“吐槽”也好,父母的反馈也罢,实际上指向的是共同的话题——父母子女间如何更好相处。
父母子女如何相处,从来是个复杂难解的课题。但无论如何,相互多些尊重和换位思考都是最重要的解题思路之一。珍惜同游的经历,以此作为增进了解、弥合代沟的机会,双方不妨都尝试几“多”几“少”:多一些倾听,少一些“先听我讲”的倨傲,不要以“辈”压人,也别仗“识”欺人;多一些沟通,少一些“我说了算”的安排,不以自己认为的“好”为唯一尺度;多一些耐心,少一些“不懂别问”的敷衍,不必苛求一切完美,也不强求必须合拍,这样或许是找回“松弛感”、一起舒适同行的有效解法。
“像以前他们照顾我一样,我也在通过旅行学会和日渐老去的他们相处。”一句话,足以让我们想起与父母出游的初衷:感恩和孝心。其实,当冷静时再回想同游经历,曾经的尴尬、摩擦、情绪小爆发,恐怕早已淡忘,反会觉得“路短情长”,只恨早还乡。一边埋怨,一边回忆,一边默默总结“不吵架”的经验,一边盘算下次一起出游的目的地。或许,这才是更多人的真实状态。
常回家看看,带出去转转,不变的是陪伴。当然,如果差异带来的压抑已经超过了旅游本身的快乐,选择各游各的,或换种方式尽孝,彼此轻松,又何尝不可?
这正是:
父母在,共远游,尊重选择不同。
不苛责,别强求,莫忘陪伴初衷。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