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皖间观察 | 推出首批136个重点项目,安徽“文化强省”这样建!

李俊杰 张磊 陈浩    2023-11-16 11:04:27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皖高峰工作室

凭借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跨越发展“出圈”的安徽,正发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动员令”。

11月15日,安徽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一竿子插到底”,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县(市、区)设分会场。

会议任务很明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重点、压实责任,推动安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建设文化强省,是时代赋予安徽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省,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组成部分。

就自身发展而言,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文化既是重要内容、重要标志,也是重要支撑、重要力量。

“皖高峰工作室”注意到,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起源早、绵延不绝,在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安徽的文明从未间断;二是多元化、开放包容,各具特色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共同构筑起彰显徽风皖韵的地域文化;三是重思变、富于创新,其中,徽商打破重农抑商禁锢,创造出“无徽不成镇”的佳话;四是叫得响、各领风骚,老庄文化、建安文学、程朱理学、桐城派、徽学、文房四宝、黄梅戏等,无不声名远播;五是名人多、人杰地灵,涌现出一大批文坛才俊、梨园名家、干吏能臣、富商巨贾;六是基因红、代代相传,其中,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安徽最宝贵的财富!”会上,安徽省委书记韩俊要求,“要把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发展优势。”

围绕建设文化强省,安徽近期动作频频。

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调研相关工作,“每到一地,必看文化”。

近日,安徽更是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文化强省建设“六强”目标——思想引领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文化感召力强、创作生产力强、文化供给力强、综合竞争力强。同时,提出六项重点任务,即“一梁五柱”——“一梁”是高扬思想旗帜,“五柱”是壮大主流舆论、保护文化遗产、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

今天的会议,既是鼓劲动员会,也是工作部署会。

“切实把文化强省建设‘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现场,韩俊部署了6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坚持以文铸魂,扎实做好理论武装的大文章;二是坚持以文传声,扎实做好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大文章;三是坚持以文化人,扎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文章;四是坚持以文立信,扎实做好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大文章;五是坚持以文兴业,扎实做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六是坚持以文互鉴,扎实做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文章。

提出战略打法,更拿出具体举措,这是《指导意见》和会议给记者的直观感受。

例如,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提出“到2027年,争取新增1—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增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提升文化服务方面,提出“统筹规划布局,按照交通便捷、方便可及要求,优化城市15分钟阅读圈布局,科学编制文化空间规划”……

会上,韩俊还结合调研为文化事业发展支招:“支持黄梅戏,领导干部要‘自己买票、带头看戏’”“芜湖铁画是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要在人才培育、市场开拓、以‘用’促发展上下功夫”……

一分在部署,九分看落实。

“文化强省建设是一项极端重要工作,该保障的一定要保障。”韩俊最后强调,要拧紧责任链条、深化改革创新、建强人才队伍,“重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体现在支持上、投入上。”

另据了解,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安徽配套制定33个实施方案,将于近期陆续印发;初步列出首批11类136个重点项目,部分已进入实施阶段。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东方七日谈|世界城市日,让上海“更世界”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