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基本医保衔接的地方定制型补充医疗保险,惠民保在近几年的运行实践中优化提升保障责任,升级增值服务,坚持普惠利民的原则,不断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医疗保障的需求与期待。
不久前,2024年度的北京普惠健康保正式发布。记者了解到,该产品维持保费195元一年不变,覆盖医保内自付、医保外住院自费及特定高额药品费用三大保障,最高300万元保障额度。值得一提的是,健康服务从42项扩增至49项,新增机构康复和生活照料两大类服务项目。
近年来,这样的“惠民保”产品不断强化保障功能,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欢迎。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等机构今年发布的《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去年末,全国各地共推出246款惠民保产品,覆盖29个省份、150多个地区,总参保人次达到2.98亿,累计保费规模达到320亿元。各地“惠民保”产品有哪些新亮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梯次减负、一城一策
业内人士介绍,从“惠民保”实践效果看,对参保群众高额医疗费用梯次减负的功能得到有效体现。
以上海市“沪惠保”为例,最新披露的理赔数据显示,“沪惠保”的保障责任赔付中,以“特定住院自费医疗费用保险金”责任为主,累计赔付超10亿元,占比82%。此外,“沪惠保”单次最高赔付金额达58.7万元,单人累计赔付金额达到100万元,为重症患者大幅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此外,在获赔受益人中,年龄最小为1周岁,最大的为104周岁,有效扩大了保障范围。
同时,在监管政策引导下,惠民保产品不断规范发展,在保障方案设计和保费制定上更加符合当地实际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出“一城一策”特征。
记者了解到,结合当地医疗技术与医药企业发展水平,南京市新上线的“宁惠保”四期实现对医保范围外36种高额特药“0免赔”,帮助患者选择使用创新药物,获得更好治疗。一些城市上线特定人群专属可投的“惠民保”,如宁波“惠儿保”专属儿童保障产品,只要符合条款内容规定的105种重疾,就可以获得相应赔付。此外,不少产品功能进一步从“疾病保障”向“健康保障”发展。
降低门槛、扩展服务
近年来,也有一些消费者反映,“惠民保”产品常常“派不上用场”,投保体验不佳。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地区“惠民保”赔付率低的原因是较高的免赔门槛。
从今年各地已上线的产品看,不少地方“惠民保”的免赔额较上年下降。上海的“沪惠保”将基础免赔额从去年的2万元降低至1.6万元;东莞的“莞家福”将住院和门诊特定病种基本医疗费用补偿免赔额由1.8万下调至1.5万,赔付比例由85%提升至90%;“天津惠民保”针对首次参保、连续参保及家庭参保等不同情况分别下降免赔额至1.8万元、1.7万元和1.6万元,高额特药免赔额由2万元降至0元。
下调免赔额的同时,保障责任、增值服务“不降反升”。例如,“长沙惠民保”特药目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升级,由2022年的30种扩充至35种,白血病、宫颈癌、肾癌等疾病的治疗可选择药物类别增多,同时新增口腔检查健康权益,包含口腔档案服务、口腔检查、超声波洁牙等;“天津惠民保”纳入癌筛检查、Ⅱ型糖尿病数字训练营、专业护理服务、救护车服务四项健康管理服务责任。
“增加健康管理服务可以提升年轻人和健康人群的投保体验和参保率,更好发挥‘惠民保’的功能、体现其普惠型产品的定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教授赵明说。
提质扩面,促进“惠民保”更可持续
促进“惠民保”产品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中再寿险近期发布的《惠民保的内涵、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到,虽然总参保人数稳定,但每年仍有20%—30%的人群退出。从2023年一些地区披露的参保数据看,部分“惠民保”产品投保量并不理想。
在收支平衡前提下保持足够可观参保率,恰是“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进一步增强“惠民保”产品吸引力?
“政府参与程度对惠民保‘扩面’十分重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调查报告显示,“政府推动型模式”的产品拥有超过67%的参保率,高出第二名“医保部门推动型模式”约45个百分点。据介绍,政府部门深度参与能够在基层资源组织、政府信用背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说,应明确各地相关部门在惠民保发展中的职责边界,包括明确地方政府责任。着力协调地方有关部门在项目统筹、政策宣传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辅助和支持;推动医保数据与保险数据互联互通,为项目定价和责任设计提供基础等。
“惠民保的理想状态是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每个城市中都有一部分具备风险共济意识的民众愿意持续加入。”中再寿险有关负责人说,这要求惠民保产品进一步优化服务,吸引更多健康人群投保,让惠民保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中的重要部分。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