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多个景区可以“无痛登山”,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曾经要走3000多米的爬山步道,现在只需要乘坐10分钟的扶梯便能直上顶峰。有人认为“这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有人觉得乘扶梯让登山“失去了灵魂”。
给大山装电梯,并非新鲜事。近年来,从广东清远的古龙峡到江苏南京的园博园,从河南焦作的云台山到湖北恩施的鹿院坪,省时省事省心的爬山扶梯甚至登山直梯,已然多点开花。“无痛登山”突然蹿红,背后既是游客在追求轻松多元的游览体验,也是景区主动提升舒适包容的设施服务,二者相互成就。
名胜景区,本就是人力实践改造的产物。修路架桥、送水供电,基本的硬件设施使得一处自然风光得以为人所知、可以更好被人游览。千百年来,风景名胜在客观上变得越发与人方便、更易亲近。从古代的开凿陉道、轿夫滑竿,到当代的索道缆车、接驳交通,不断丰富的游览选择,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旅行体验。
有人担心,“无痛登山”的出现将会消弭爬山的灵魂。的确,对于一些爬山爱好者来说,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汗水征服高峰,方才是远足行山、强身健体的意义所在。但在实际情况中,对于老人、孩子、行动障碍者和体力较弱者而言,爬山登高常被视作畏途。即使是体力不错的成年人,“拿下一座山”也可能影响后续游览的体力和体验。从这个角度看,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与当地自然人文风貌产生违和感的前提下,在做好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安全保障的基础上,爬山电梯的确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更何况,并非所有景区都有条件、有经费、有意愿安装登山电梯,而在已经安装登山电梯的景区里,传统的登山步道也依然开放。便利还是野趣,选择的主动权依然在游客手中。
不止是登山电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性化旅游服务,正在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卖点。从可以查询客流、提前预约的小程序,到为有特殊需求人士开设的第三卫生间、轮椅通道,再到提供吃住游购娱一条龙的全域旅游,让更多人可以安心旅游、爱上旅游、再来旅游,成为风光之外热门景区的又一重“景色”。如何让特色旅游资源和优质旅游服务更好触达游客,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
有人说,旅游的魅力正在于几个值得铭记的瞬间。网上层出不穷的旅游新思路,让人不禁感慨“看别人旅游原来也能成为一种乐趣”。从1分钟视频特种兵打卡一城多地,到带着朋友照片到山顶合影的“代友爬山”,从“飞镖扎中哪就去哪”的旅行盲盒,到“早点摊测评”“火车站测评”甚至“厕所测评”的万物皆可测,能否有一个细分的、个性化标签,正在成为当下景区能否叫得响、传得开、引客来的解题新思路。期待更多地方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拓展服务版图、提升服务品质,为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更多值得回味咂摸的美好体验。
这正是:
拾级而上见美景,手搭扶梯亦登顶。
解放脚力攀高峰,更多选择乐无穷。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