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故宫博物院召开第二期“开放课题”立项发布会

2023-10-23 17:41:31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广泛吸纳社会科研力量共同参与“学术故宫”建设,故宫博物院于2023年启动第二期“开放课题”科研项目,并于10月19日在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办第二期“开放课题”立项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李小城,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鞠熙等第二期“开放课题”入选学者代表出席发布活动。

“开放课题”项目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面向全国学者的科研项目,与“英才计划”“太和学者计划”并立,是“学术故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开放课题”于2021年底启动,吸引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者广泛参与。两年来,第一期40项立项课题的立项专家,在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科学实验与测试分析,传统工艺复原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与实践,公开发表论文近30篇,取得丰硕的项目前期成果。

此次启动的故宫博物院第二期“开放课题”,共有来自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博物馆等29家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的30个项目得到立项。选题方向包括:故宫古建筑及馆藏文物价值研究、故宫古建筑及馆藏文物保护与利用研究、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故宫世界文化遗产活化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与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于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故宫学学术体系研究等8个研究方向。

王旭东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故宫博物院肩负着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故宫博物院秉持开放姿态,3年内先后启动两期“开放课题”科研项目,借助更多领域的学术力量,共同发掘故宫文化宝库,推进“学术故宫”建设,阐释好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滋养,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贡献力量。

王旭东院长提到,第二期“开放课题”还将充分发挥故宫博物院既有科研平台的作用,具体包括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书画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与故宫博物院承担的文物保护领域省部级科研平台的重点研究方向相结合,以强强联合的方式,加强“开放课题”选题的针对性与指向性,促进既有科研平台的建设,吸引国内高水平同行的参与,使“开放课题”的质量得到保证,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步。

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李小城表示,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扩大故宫博物院国际国内影响力”为宗旨的慈善公益组织。龙湖集团是故宫基金会的理事单位之一,“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也是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公益伙伴。近年来,“龙湖-故宫文化基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先后多次资助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展览、古建筑修缮、学术科研等项目,推动了故宫博物院事业的进步,促进了故宫所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预祝第二期“开放课题”项目能取得丰厚成果,为故宫博物院与各重点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合作拓宽途径,为开展故宫学研究提供更大的平台,为故宫博物院的“学术故宫”建设提供助力,最终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任万平副院长在发布会上介绍了第二期“开放课题”的评审情况,并宣布立项名单。故宫博物院“开放课题”将参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相关管理办法,采取双重管理模式。由故宫博物院负责进行学术审核与验收,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项目责任人所在单位的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日常管理,保证经费的规范使用。双管齐下,确保“开放课题”能如期保质完成,达到既定目标。

在“开放课题”计划之外,故宫博物院还将大力推进文物信息数字化,将更多的文物信息向社会大众公开,让更多的学者直接利用典藏在故宫的文物,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突出特性,阐释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江东|“对中国和上海发展充满信心”,国际企业家齐聚浦江建言献策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