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路过,本想停车眺望景色,却发现景区周边围墙高筑。一段时间以来,少数景区出现“围栏挡景”“砌墙挡景”的情况,引发社会关注。近期,有些景区拆除了围栏围墙,不少地方也以此为契机加大对旅游乱象的整治力度。
为何要建围栏、砌围墙?旅游安全和经济效益,都是重要考虑因素。从安全角度来说,驾车在景区沿线公路随意停靠、乘客下车观景,不仅影响正常交通秩序,也存在事故隐患。不过,如何兼顾游客安全与展现美景,可以探寻“更优解”。比如,一些景区陆续推出整改措施: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拆除“安全墙”后,有关部门在原路段强化交通管理、加挂提示音箱;梅里雪山景区对金沙江第一湾观景台免费开放,引导游客前往观景平台,减少路边停车赏景拍照现象;云南九龙瀑布群在拆除沿线遮挡视线围挡的同时,保留了波形护栏、防撞墩等防护设施。实践证明,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探索更加合理化、更具灵活性的管理保障措施,有利于优化服务、促进公共利益。
从经济效益来说,以围墙围栏遮挡景色,折射出景区对门票经济存在路径依赖。其实,相关运营主体转变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往往能产生更好的市场收益。杭州西湖景区2002年拆墙透绿、取消门票,成为全国第一个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思路一变天地宽,西湖因巨大的客流量带动了周边酒店、餐饮、购物等产业发展,旅游收入不降反增。海南鹿回头风景区、大小洞天旅游区、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陆续免票,广西桂林象鼻山全面免费开放,山东青岛累计免门票开放的A级旅游景区达数十家……近年来,不少景区放下门票经济“小算盘”,拥抱全域旅游大市场。这也带来启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算眼前账,更要算口碑账、长远账。着力延长旅游产业链,供给优质产品,提升游客体验,才能绘写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也应看到,有的地方私自圈地搭建“小景点”、在道路节点设卡收费等行为,扰乱了旅游秩序。无论围栏挡景还是设卡收费,都破坏了景观与所在地区环境的整体一致性、协调性,影响了旅游体验。村民增收有需求,景区发展需长久,破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开发模式。比如,有的地方探索“村合作社+旅游公司+致富带头人+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让村民参与分红;有的地方在保护景区生态的同时,通过发展新兴业态增加周边村民收入。这些有益尝试,还景于民、让利于民,让景区资源发挥出更好的社会效益。
今年以来,文旅市场持续复苏向好。中秋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同比均实现了可观的增长。旅游业强势复苏,也包含着需求的升级。如何顺应游客期待、切实提升旅游体验,无疑是一道必答题。就此而言,因地制宜还景于民,可谓对景区最好的开发。着眼未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好保护与开发,推动景区建设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不断改善景区软硬件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精细化管理,全方位提升游客满意度,就能以优质服务赢得持久的人气和效益,让旅游业焕发新活力。
(责编:张若涵)